2025年10月,A股市场出现一个罕见现象:中证全指市盈率站上历史80%的高位,但市净率却趴在40%的低位徘徊。 这种“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撕裂感,让追涨杀跌的散户彻底懵了——买科技ETF的人赚得盆满钵满,而押注银行、煤炭的投资者却深陷估值洼地。
估值分化的背后,是资金极端抱团的结果。 2025年三季度,通信ETF、5G通信ETF暴涨超80%,人工智能和锂电池板块紧随其后,而银行ETF、红利ETF却逆势下跌。
更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双创指数表现抢眼,相关ETF却呈现资金净流出状态,这波行情几乎由场内融资资金推动。
市场情绪已经分裂成两个极端:一边是科技股的高歌猛进,另一边是传统板块的估值压抑。
判断估值高低的标尺,关键看历史百分位。 估值百分位低于30%,意味着比过去70%的时间都便宜,属于“地板价”区间;高于70%则需警惕回调风险。 但估值并非万能指标,有些行业市盈率低可能源于盈利恶化而非真正便宜。 比如沪深港低空经济指数PE为负值,说明企业普遍亏损,这类高景气但盈利滞后的板块需结合成长性判断。
当前三大洼地板块显露出性价比优势。 上证50指数市盈率11.7倍,市净率百分位仅38%,股息率超2%,华夏上证50ETF(510050)成为稳健型投资者的压舱石。 中证100指数更触及28%的历史低位,南方中证100ETF(512910)以0.15%的低费率吸引长期资金。
银行板块仍是深度折价区,中证银行指数市盈率5.8倍,市净率0.6倍,百分位低于15%。 天弘中证银行ETF(515290)近5%的股息率提供了安全垫。 周期行业中,煤炭、钢铁指数市盈率均不足9倍,处于历史20%分位以下,国泰煤炭ETF(515220)和鹏华钢铁ETF(515210)成为政策预期下的潜伏工具。
科技板块内部也出现分化。 港股通科技指数23倍市盈率相对温和,华夏中证港股通科技ETF(513130)覆盖中概科技龙头;中证科技100指数市盈率36倍,但历史分位仅27%,易方达中证科技100ETF(515860)为不愿追高的科技爱好者提供选择。
高估值板块的风险正在累积。
科技股热度已达新高,部分硬件类企业估值与市值占比呈现泡沫化特征。
更需警惕的是负PE高PB板块,例如低空经济指数PE为负值,盲目追涨可能遭遇戴维斯双杀。
流动性是ETF投资的隐形陷阱。 有些ETF单日成交额不足千万元,买卖价差过大侵蚀收益。 选择日均成交额超1亿元的品种才能避免冲击成本,尤其注意跨境ETF因外汇额度限制产生的溢价风险。
新手最常陷入三大误区:一是将ETF当作股票频繁交易,忽视其长期配置本质;二是盲目追逐热门主题,忽略估值安全和流动性;三是同时持有多只跟踪相同指数的ETF,误以为分散风险实则加重重叠。
智能贝塔策略提供新思路。 300质量指数侧重盈利稳定性,300价值指数关注股息率和市净率,300成长指数偏好增速但波动较大。
回溯2011年至今表现,300质量回报最优,300价值次之,300成长垫底,说明控制波动率对长期收益的重要性。
估值查询工具有助于简化决策。
交易软件中的ETF专区通常用颜色标注估值状态,绿色代表低估,红色提示高估。 深入分析需查看指数F10中的“指数分析”模块,重点观察PE百分位和净资产收益率组合指标。
市场风格切换的征兆已经显现。
2025年9月,科技、微盘与传统行业股价呈现负相关性,波动率放大。 历史上这种分化往往是资金调仓的前奏,投资者需警惕热门板块回调风险。
反内卷政策正在重塑行业估值逻辑。 快递、风机、养殖等行业已出现盈利改善迹象,化工、造纸等全行业亏损板块有望跟进。 这种变化将推动社会资本回报率修复,为核心资产价值重估奠定基础。
债券ETF在资产配置中扮演稳定器角色。 国债ETF5至10年(511020)近五年净值上涨20.86%,持有三年盈利概率达100%,年化波动远低于股票型ETF。 其0.15%的管理费率和0.05%的托管费率适合低风险偏好资金。
定投是应对估值波动的有效工具。 ETF存续期长,无退市风险,费用低廉,适合定期投资。 尤其在估值分化市场,定投低估值板块既能平滑成本,又能避免踏空风险。
真正的ETF投资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基于估值保持纪律。 在估值撕裂的市场上,需要克制追涨冲动,坚守估值底线。
这既是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是长期收益的来源。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