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股半年报冷思考:珍酒李渡的"失速"与蓄势。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8月22日,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交出了一份看似“失速”的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6.13亿元。
表面看,这是白酒行业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但若细读财报、观察战略动向,却不难发现,这家企业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中仍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战略定力,其“基本盘筑牢+创新突围”的双轨策略颇具样本价值。
2025年以来,白酒行业确实深陷价格倒挂与销售疲软的双重困境之中,整体市场氛围持续承压。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同比下滑,价格倒挂已经不是某个白酒品牌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整个白酒市场中最为普遍的情况。
这背后是消费场景的结构性变迁:政务和商务宴请占比显著下滑,婚宴、家庭消费等虽成为主力,但客单价普遍下降,难以支撑次高端及以上产品的销量。
同时,头部品牌如茅台、五粮液渠道下沉,加剧了市场竞争,加之年轻消费群体偏好低度、利口化酒饮,传统白酒需求受到进一步冲击。
尽管多家酒企通过推出低度产品、渠道改革等方式积极应对,但短期阵痛恐难消除,行业整体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在此背景下,珍酒李渡并没有成为例外,同样受到了市场大环境的“冲击”,但值得庆幸的是,珍酒李渡仍能做到“稳得住”。
尽管收入规模出现收缩,但珍酒李渡的基本面并未动摇。
公司毛利率逆势微增0.2个百分点至59%,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经调整净利率与去年同期持平,为24.6%。
在白酒消费需求整体疲软、商务宴请与送礼场景大幅缩减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实属不易。
分品牌看,尽管核心产品“珍酒”收入有所下滑,但公司通过加大“李渡”的投放实现稳盘。
据悉,李渡销量逆势增长27.79%,收入占比从16.3%提升至24.5%,有效缓解了整体下滑压力。
此外,在当前白酒行业整体处于去库存、挤泡沫的深度调整阶段,珍酒李渡主动选择放缓增速,转而夯实渠道基础、优化产品结构,这一系列举措看似保守,实则为其在行业下一轮复苏中抢占先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行业寒冬,珍酒李渡并未被动等待市场回暖,而是在董事长吴向东的带领下积极求变……
一方面,公司推动渠道结构优化,经销商总量虽减少516家,但更具价值的“经销合作伙伴”反而增加55家,显示公司正在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
另一方面,退出“万商联盟”计划。通过设置准入门槛、强化价格管控、设计长短结合的利益机制,公司与经销商构建利益共同体,有望在行业低谷期重塑厂商关系,为后续复苏积蓄渠道动能。
在新品方面,珍酒李渡推出定价600元/瓶的“大珍·珍酒”,直接对标3000元级别品质,试图以“极致性价比”切入调整期的白酒市场。
同时,跨界推出88元/瓶的超高端啤酒“牛市”,不仅拓展了品类边界,更在营销上制造声量、打破圈层,吸引年轻和多元消费群体。
尽管这些新品能否成为“现象级爆款”尚待检验,但珍酒李渡敢于在行业低潮期加大创新投入、主动创造增量的态度,已获得市场多方的高度认可。
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行业调整期本质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珍酒李渡"守正出新"战略组合——用白酒基本盘造血支撑创新投入,又以创新反哺传统业务升级,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范式。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珍酒李渡所展现出的强大底气,不仅源于其在产品创新、渠道建设与营销策略上的持续突破,更深深植根于其掌舵人吴向东先生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卓越的穿越周期能力。
从早年的金六福,到成功打造华致酒行,再至如今引领珍酒李渡迈向新阶段,吴向东亲历了白酒行业多轮起伏,其身上所具备的“连续创业者”基因,以及敏锐洞察市场、快速响应变化的应变力,为公司注入了难以复制的战略韧性。
尽管当前白酒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短期压力不可忽视。但珍酒李渡通过结构性调整、渠道创新和产品突破,在逆势中守住了盈利能力和品牌价值,展现出较强的企业韧性与战略远见。
如果其“万商联盟”模式能持续深化、“大珍”等新品能成功打开市场,公司有望在行业复苏时率先反弹,实现长期稳健增长。寒冬虽未过去,但珍酒李渡已点起炉火、修内功、储粮草——这或许正是中国企业穿越周期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