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因两党分歧再度"停摆"。这个消息一出,我的朋友圈立刻炸开了锅。有人担心全球经济动荡,有人却在医药股上赚得盆满钵满。作为一个在上海金融圈摸爬滚打十年的量化投资者,我更关心的是:这些表面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资金行为逻辑?
医药板块的异军突起特别引人注目。辉瑞涨6.83%,默克涨6.81%,礼来涨5.02%——这些数字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市场普遍担忧政府停摆影响时,医药股却逆势走强。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开始接触量化投资时的一个深刻认知:「行为决定走势」。
上证指数创下近十年新高之际,我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超过四成的个股连四年新高都没达到。这种"指数牛市"与"个股熊市"并存的局面,恰恰印证了我多年来的观察——市场的本质不在于表面的涨跌,而在于资金行为的真实意图。
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结束时,我损失惨重。那时我才明白,传统技术分析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总是在预测"将会发生什么",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无论发生什么,都是因为行为先发生了变化。这个认知上的转变,让我在后来的投资生涯中受益匪浅。
有人可能会说:"在牛市中耐心持有不就好了?"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未必高效。我见过太多投资者抱着好股票坐了一个月的过山车,结果只赚了别人一周就能赚到的钱。
举个例子:
这只股票看似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但过程极其煎熬。实际上,通过分析机构交易行为数据,完全可以避开这段震荡期。机构无论怎么折腾,最终都要把筹码收回来——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这个"收回"的动作。
十年前我开始使用一套量化分析系统后,投资视野完全被打开了。通过大数据统计工具积累的交易行为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资金的行为特征:
图中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这个指标对我来说就像黑夜中的灯塔——它越活跃,意味着参与的机构资金越多、时间越长。
蓝色柱体则是「空头回补」数据,反映前期做空资金重新买入的行为。当「机构库存」和「空头回补」同时出现时,往往意味着机构调整结束的信号。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种行为模式在不同行业、不同题材股票上的普适性:
硅宝科技(硅料概念)、长春一东(军工概念)和屹通新材(铜材料概念)这三只毫无关联的股票都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机构回补后股价快速拉升。
这种跨行业的共性让我更加确信:市场最本质的规律不在K线形态里,而在资金行为的底层逻辑中。
回到开篇的美国政政府停摆事件。表面上看是风险事件,但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
这些现象都在印证同一个道理:重大事件发生时,"聪明钱"总会率先行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要做的不是预测事件结果,而是通过量化工具捕捉这些先行指标。
十年量化投资经历让我明白:
美国政府停摆终将结束,但市场的本质规律永恒不变——那就是「行为决定走势」。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投资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声明:本文所提及的市场观点和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而成。文中所有案例仅作说明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或提供个股推荐服务,谨防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