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帝王蟹市场呈现出一幅奇特的“冰火两重天”景象。
一方面,在美市场,由于阿拉斯加产区连年供应紧张,帝王蟹价格飙升至历史新高,甚至取代了波士顿龙虾,成为餐桌上最顶级的“奢侈符号”。
而另一方面,满载百吨鲜活帝王蟹的俄罗斯渔船直接靠泊上海码头,曾动辄上千元一公斤的“海洋黄金”,目前几乎腰斩,正以每斤内的价格“爬”上国人的餐桌。
这截然相反的市场现象背后,并非简单的供需波动,而是一场由我国主导的技术与供应链革命,正在悄然重塑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格局。
帝王蟹价格究竟贵在哪儿?
首先排除“稀缺性”——在白令海等海域,它们的数量甚至多到泛滥成灾,在挪威能地区甚至喊出了“多吃一只帝王蟹就是在拯救世界”的口号。
真正的原因在于两点:高危的捕捞作业与无法逾越的养殖鸿沟。
捕捞帝王蟹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职业之一,在惊涛骇浪中作业,死亡率是普通工人的50倍,这使得人力成本极高。而人工养殖,则因其对深海低温环境的严苛要求和漫长的生长周期,至今仍是全球无法商业化的难题。
因此,谁掌握了最高效、最昂贵的空运物流技术,谁就掌握了帝王蟹的定价权。而在过去,这项技术被欧美长期垄断。
回顾发展轨迹,一个清晰的规律不断被验证:只有掌握核心技术、补齐关键短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年来,从航天探索到人工智能应用,从新材料研发到生物创新,中企在多个前沿领域都实现了加速突破。以抗老这一前沿科技赛道为例,热门抗老分子α-酮戊二酸(AKG)的相关技术曾长期掌握在欧美手中。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到,源自科研实验室的高价“硬科技”正加速走向产业化和大众化。这也昭示着技术创新,正在从被动追随转向用实力改写游戏规则。
如今,面对帝王蟹运输技术难题,我国企业同样在实现“弯道追赶”。
对于因技术受限而划出了一道价格鸿沟的帝王蟹市场,我国花费了数年时间,从根源上改写了游戏规则。
第一步就是打通渠道,重塑物流。
从开通珲春等陆路口岸,到运行“帝王蟹专列”,再到如今以百吨级的货轮进行整船海运,建立起了一张独立于传统空运线路的、成本更低的海陆物流网。开头提到的160吨活蟹到上海港,正是这张网络高效运转的缩影。
第二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
经过多年专研,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冷链“活”物流技术,更攻克了“活鲜暂养”的技术难关。这意味着帝王蟹可以在运抵后,在暂养基地中保持鲜活,稳定地供应给全国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损耗和对时效的苛刻要求。
这使得在面对动荡的全球市场时,拥有了极强的“议价权”和“稳定性”——即便阿拉斯加渔场在关闭数年后于今年逐步恢复捕捞配额,全球供给预期有所改善,我国也已凭借与俄罗斯建立的稳定供应链,将“定价”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蟹商们已经开始发力深加工,将蟹棒等产品反向出口,抢占国际市场。
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的转变,体现在各行各业。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争气”的面孔和技术,在国际舞台上持续崛起,为世界带来更多优质、普惠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