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债市风云变幻,资本的潮汐涌动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那边,美国国债似磁石般吸引着全球资金蜂拥而至;这边,中国债券市场却面临着外资的连续减持。这看似简单的“买入”与“卖出”,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和博弈玄机?这真的是单纯的市场“更香”所致,还是全球金融格局深处的一次隐秘震荡?
我们不妨先将视线聚焦于那组刺眼的数字:2025年7月,外资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飙升至惊人的9.159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单月净增高达582亿美元,这股“狂买”美债的浪潮中,日本和英国无疑是两艘巨轮,引领着资金流向。日本稳坐美债最大持有国宝座,持仓高达1.151万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7月增持幅度接近5%,总持仓逼近9000亿美元。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巨额资金,是否正是从中国债市“流失”而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债市同期遭遇外资持续减持。从5月到7月,外资累计减持中国债券3700亿元人民币,其中5月单月就削减了900亿元。进入8月,这一趋势并未止步,减持额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这种“你抛我买”的景象,初看像是中美债市的一次正面交锋,但深入剖析,便会发现真相远比表面复杂得多。
这场资本流动的伏笔,其实早在2024年9月就已埋下。当时,中国股市迎来一波上涨行情,嗅觉敏锐的外资便从债市抽离1300亿元人民币,转投A股市场,追逐更高回报。与其说这是一种“撤退”,倒不如视其为一种策略上的调整。许多机构的投资逻辑清晰而直接:随着中美利差缩小甚至倒挂,人民币债券在对冲后已难以提供正收益。进入2025年7月,对冲收益率甚至跌入负值,套利空间彻底消失,机构自然会果断锁利,出售中国债券,转战其他市场——这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操作。
当然,中国也并非坐视不理,而是在主动进行“调仓”。2025年7月,中国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债,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有节奏的战略应对。一方面,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压力,卖出美债换汇有助于稳定市场;另一方面,考虑到美国贸易政策趋紧,出口受阻,外汇收入增速放缓,中国自然需要精打细算,谨慎配置外汇储备。
再将目光转回美国。不得不提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全球供应链扰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无不让市场神经紧绷。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资金将美债视为避险港湾,纷纷“抱团取暖”。5月,美债迎来外资净流入3111亿美元,其中私人部门买入高达3332亿美元,而政府机构则净卖出221亿美元。4月还在净流出146亿美元,5月就迅速回流,这种反转之快,令人咋舌。此外,美联储在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至4.00?.25%,无疑给美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率下行推动债券价格上扬,机构们趁机收割资本利得,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美债的“繁荣”背后,并非全是蜜糖。美国债务总额早已突破36.22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一百天就增加1万亿美元的债务。利息支出高达9520亿美元,占GDP的3.2%。这看起来像是在“借未来的钱,买今天的安全感”。可这份安全感,究竟能持续多久,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相比之下,中国在债市上的动作则显得更加沉稳和有章法。外资虽然在减持,但减持的节奏是可控的,并未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便是中资银行的稳健操作。2025年,在岸美元/人民币掉期点持续上扬,1年期贴水创下2013年以来新高,中资行成为稳汇主力,有效压制了外资减持所带来的汇率压力。此外,中国央行在9月26日批准外资进入在岸回购市场,为市场流动性打开了新的窗口。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活跃,香港等地的跨境渠道持续扩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助力。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并未被动应对,而是在主动布局。
瑞银(UBS)的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指出,在全球投资者去美元化的趋势下,正逐步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个规模高达25万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市场。截至2025年,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和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量已从2010年的每月2000亿元,攀升至1.4万亿元,这份沉淀与积累,不容小觑。
更重要的是,外资在中国债市的占比本就不高,仅为3%。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中,这些减持行为至多只能算是“风过林梢”,远远称不上“根动枝摇”。而且,外资并未“一哄而散”,而是分散流向了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其他市场,并没有集中“倒向”美国。即便是美债,外资在7月的净买入也不过2亿美元,这在整个市场的体量中几乎微不足道。
因此,这场看似剧烈的“你抛我买”背后,其实是全球资本的结构性轮动。中国债市的吸引力依然存在,只是机制需要不断优化,政策需要持续推动。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所表态的那样,货币政策将继续为经济回升和金融稳定铺路,这意味着市场仍然充满期待,投资者仍然抱有信心。
美债固然诱人,但却背负着沉重的财政包袱;中国债市虽然遭遇减持,但基本盘依然稳如磐石。全球资本的逻辑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择优而栖”。它们不看口号,只看回报;不认国界,只认风险。
有趣的是,在加密货币市场,比特币也因美债波动吸引了部分避险资金,这进一步印证了资本永远在寻找新的洼地、新的机会和新的出路。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资本如水,趋利避害。
而这场中美债市的“拉锯战”,恐怕才刚刚拉开帷幕。未来将如何演变,我们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