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突然改变立场?4亿美元入股稀土巨头的背后
过去四十年,美国一直标榜政府不干预市场的经济理念。但最近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向本土最大稀土企业MP材料注资4亿美元,这种政府持股绑定产能的做法,与其长期奉行的自由市场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年那些极力反对产业政策的美国政界人士恐怕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们的后辈会效仿中国的做法,通过政府直接入股的方式来发展稀土产业。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美国正在复制中国在稀土领域已验证成功的模式。
细看这次交易,美国的学习痕迹十分明显。美国国防部将4亿美元可转换优先股与MP材料达成特定产能目标直接挂钩,这种政策目标与市场主体绑定的机制,几乎就是中国产业政策的翻版。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还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战略:
1. 第一阶段主攻稀土资源开发,以MP材料为核心
2. 第二阶段重点布局锂资源,锁定美洲锂业等企业
3. 第三阶段将扩展至钴、镍等关键电池材料
这种从核心资源到全产业链的布局思路,与中国当年推动稀土产业矿山开采-分离提纯--磁体制造全链条发展的策略高度相似。就连美国计划设立50亿美元矿业投资基金的举措,也隐约可见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影子。
但照搬容易,吃透却难。美国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繁琐的审批流程。美国尼奥科矿业公司CEO无奈表示:在美国开发一座新矿山平均需要29年时间。漫长的环境评估、原住民协商等程序,往往让项目胎死腹中。而中国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审批的创新机制,早已解决了这类问题。
产业链的断层更让美国举步维艰。目前美国本土稀土加工率不足10%,大部分稀土精矿仍需运往海外进行分离提纯,远未形成中国那样完整的产业链。反观中国,不仅在非洲、南美布局矿产资源,还在马来西亚等地建设稀土分离厂,实现了海外开采-就近加工的高效协同。
这种产业链韧性,是美国单点投资模式难以企及的。美国矿产能源燃料公司CEO马克·查尔默斯就公开呼吁:政府应该支持多家企业,而不是只押注一家,这暴露出美国产业布局的局限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政策预期与现实产能的巨大落差。虽然政府入股消息刺激相关股票暴涨——能源燃料公司股价飙升近200%,美洲锂业涨幅超90%,但光鲜的股价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美国锂产量仅占全球0.8%,稀土磁体80%以上依赖进口。即便有苹果、福特等巨头签订供货协议,短期内也难以改变供应短缺的局面。
从里根时代的自由市场教条,到今天主动入股关键企业,美国的转变实际上承认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也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式微。但意识形态的桎梏和制度性缺陷,使美国的学习始终停留在表面:
- 学会了政府持股的形式
- 却未能掌握制度协同的精髓
- 模仿了产业链布局的框架
- 却无法突破效率低下的瓶颈
当美国还在为环保诉讼和企业利益博弈焦头烂额时,中国已经通过资源储备 技术创新 市场优势的三重保障,牢牢掌握了稀土产业的主导权。这场产业政策之争的结局,或许从一开始就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