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市场呈现回暖态势,科创50指数以6.5%的涨幅领跑各大指数。政策面上,LPR利率维持不变,预制菜国标正在推进;中美关系保持稳定;钢铁行业迎来稳增长方案。分析师普遍认为节后市场大概率延续上行趋势,TMT板块尤其值得关注。
作为一名量化投资者,我发现每当市场回暖时,散户投资者总会陷入一种"踩高捧低"的怪圈:觉得涨得多的股票风险大,转而追逐那些看似"便宜"的低位股。这种思维方式看似理性,实则暗藏认知陷阱。
所谓"高低",不过是事后回看的结果。就像2020年时茅台股价突破2000元时多少人惊呼"太高了",而今寒武纪等科技股创下新高时同样质疑声不断。但事实是:股价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它已经涨了多少,而在于机构资金参与的意愿。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散户在讨论"高低"时,专业机构却在研究交易行为数据。这就像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熊,一个人忙着计算逃跑速度是否够快,另一个人则在观察熊的行为模式——前者关注结果,后者关注本质。
以银行股为例。2022年以来银行板块持续走强,期间质疑声从未间断:"估值太高""业绩无法支撑"…但如果我们不是凭感觉判断高低,而是观察机构资金的行为呢?
这张我用了十年的交易行为数据图清晰地显示:2022年机构就在持续布局银行股。当时股价并未立即上涨,但橙色柱体代表的机构资金活跃度始终维持高位。回头看这段历史,"高点"不过是中途驿站,"低估"的判断更是错得离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酒板块。从2023年10月开始,"抄底白酒"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交易行为数据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
图中清晰显示机构资金早已撤离白酒板块。每次反弹都昙花一现的背后,是缺乏机构资金的持续支持。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中的"锚定效应"——人们总是被历史价格锚定,却忽视了资金流向这一更本质的因素。
本周科创50的强势表现同样值得玩味。表面看是成长风格占优,深层原因则是机构资金在科技领域的持续布局。TMT板块之所以被分析师看好,正是因为量化数据显示其获得了机构资金的长期青睐。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普通投资者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消息,而是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分析工具。就像X光机能看清骨骼结构一样,我们需要能看清资金脉络的工具。
回到开篇的市场回暖消息。面对这样的行情:
首先,不要简单用"高低"判断买卖时机; 其次,关注核心指标——机构资金的参与程度; 最后,建立自己的量化分析框架。
记住:市场永远是对的,"高估""低估"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跟随那些掌握更多信息、分析更专业的资金流向。
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网络渠道整理分析而成。文中提及的任何个股及市场观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金融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人从未设立任何收费群组或开展荐股业务,如遇以本人名义进行的此类活动均为诈骗,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部分数据及图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处理。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建立更理性的投资视角,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论。记住,投资的终极目标是长期稳健增值,而非短期暴利。让我们用数据和理性,共同探寻资本市场的真相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