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的一纸行政令打破了美国科技行业的平静,H-1B 签证申请费从数千美元暴涨至 10 万美元。
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 71 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套房产的总价!
这一天价政策在各行各界的影响都不小,对企业而言雇佣成本陡增成为最直接的压力。
“人头税”
H-1B签证说白了就是"美国工作入场券",这是美国为外籍高技能工人设立的非移民临时工作签证。
初始签证有效期为 3 年,可续签 1 次,最长停留 6 年。
它就像动漫里的 "限定副本资格", 名额有限但性价比高,是留学生留美工作的主流选择。
自 20 世纪 90 年代推出以来,H-1B 签证不断的为美国输送高端劳动者。
GPT 大模型、SpaceX火箭、iPhone芯片等颠覆性项目的研发,都离不开这些外籍人才的支撑,更关键的是H-1B 签证的配额早已供不应求。
目前美国每年仅发放 8.5 万份 H-1B 签证,其中 2 万份专门面向拥有美国研究生学位的申请人,而 2025 年 H-1B 签证申请量超 47 万份,中签率仅 25% 至 40%。
这种 “僧多粥少” 的局面本就让企业招聘如履薄冰,10 万美元的签证费更是让企业雪上加霜。
要知道此前全美 H-1B 人才,平均年薪约 16.7 万美元,10 万美元的签证费相当于这些人才大半年的收入,企业不管是加薪还是帮员工办理,都会大幅增加成本。
像一些初创企业因资金储备有限,纷纷实名表达抗议,而亚马逊、Meta等行业巨头虽未公开批评,但也暗中推迟了关键研发项目。
再加上美国商务部长称费用 “按年计算”,也就是说一个员工 6 年签证周期需缴纳 60 万美元,甚至网上还流传着 “现有 H-1B 持有者需补缴费用、过海关当场缴费” 的传言。
为规避风险,科技企业紧急向全球员工发布 “封控令”,取消所有国际旅行计划,已在国外的员工立即返程。
直到后面白宫澄清 “新费用仅适用于下一轮签证申请”,恐慌情绪才稍有缓解,但企业的焦虑始终未消散。
这场政策风波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震动,根源在于 H-1B 签证早已成为美国科技行业的 “隐形支柱”。
那么美国科技企业为何会如此依赖 H-1B 签证引进的外籍人才?答案藏在美国本土 STEM 教育的结构性中。
据统计全美国只有一半不到的学生接受过 STEM 教育,多数人更愿意选择艺术、文史等 “轻松专业”,或涌向法律、金融领域追求 “华尔街暴富梦”。
2000 至 2017 年,美国本土学生攻读 STEM 领域博士学位的比例仅 34%,而国际学生占比高达 70%。这种供需失衡直接造成了严重的人才缺口。
2018 年,外国雇员已占美国 STEM 领域劳动力的 30%,预计到 2030 年底,美国技术领域将新增 385 万个工作岗位,其中 140 万个岗位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
面对人才缺口,企业的应对方式颇具讽刺意味:为填补缺口并降低管理成本,科技公司形成了 “裁本土、招外籍” 的循环。
2024 年初特斯拉裁员潮中,一边解雇美国本土员工,一边申请超 2000 个 H-1B 签证,这一申请量占当年 H-1B 签证配额的近 3%。
外籍员工 “高忠诚、少诉求” 的特点,让他们成为企业眼中的 “降本增效神器”。
结语: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 “高薪 + 签证便利” 的优势,吸引全球人才涌入,形成了 “人才流入→技术突破→产业领先” 的良性循环。
如今10 万美元的签证费抬高了人才流入的门槛,再叠加本土人才缺口,或许这一良性循环会慢慢开始断裂。
上一篇:上海富人区,正在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