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董秘俱乐部)
精彩预览
导读
★
前阵子和一位在主板公司做了十年董秘的朋友喝茶,他说最近面试了个 30 岁的年轻人,张口就聊怎么用 AI 做信披风险预警,还拿出了东南亚跨境合规的实操方案,让他突然觉得 “自己手里的‘老经验’,好像没那么香了”。
这种感受,最近在资本圈挺普遍的。2025 年上半年刚出的统计数据显示,A 股董秘平均年龄比去年降了 2.3 岁,27 岁的松原安全董秘张毕峰、23 岁的圣达生物董秘朱怡萱,这些 “90 后”“00 后” 董秘一冒出来,就成了行业热议的焦点。但如果仔细看,这不是简单的 “年轻人上位”—— 当 2024 年数据里 41-50 岁董秘还占着 48.09% 的主流,科创板、新能源这些新兴领域的董秘平均年龄却已低于 45 岁。
这种年龄断层的背后,其实是资本市场对董秘的需求,悄悄变了。
01 老董秘稳守传统,年轻人抢占新赛道
我翻了2024 年沪深交易所的董秘信息,发现年龄分布的 “分水岭” 特别明显。像钢铁、化工这些传统行业,董秘平均年龄能到 47.2 岁,上次去一家纺织企业开会,董办团队里最年轻的也快 40 了,聊起信披流程,他们更看重 “不出错”—— 比如怎么应对监管问询、怎么安抚老股东,这些靠的都是十几年的经验积累,所以 50 岁以上的董秘在传统行业里很吃香,占比能到 31%。
但到了科创板、北交所就不一样了。去年接触的几家半导体公司,董秘大多是35 到 45 岁,有个做光伏的企业,董秘才 32 岁,开会时手里拿的不是纸质材料,而是实时更新的数字化看板,能直接调出投资者关注的高频问题和行业数据。后来查了下,科创板董秘平均年龄才 43.8 岁,35 岁以下的占比都超过 18% 了,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赛道更是 “年轻人扎堆”。
为啥会差这么多?其实核心是“需求不一样”。传统行业业务稳,最怕合规出问题,所以需要董秘 “镇得住场”,比如处理股权纠纷、应对突发监管事件,这些都得靠时间熬出来的经验;但新兴行业不一样,公司要快速扩张,今天可能要做 Pre-IPO 融资,明天就要对接海外并购,还得懂 ESG 报告怎么写才合规又亮眼,这些活儿更需要 “学得快、敢尝试”,年轻人在这方面确实有优势。
就像去年有个新能源公司的年轻董秘,欧盟刚出碳关税政策,他一周内就整理出了海外供应链的调整方案,帮公司把出口成本降了5%。这种 “快速响应” 的能力,正是新兴行业最需要的 —— 毕竟在赛道上跑的时候,没人愿意等你慢慢 “攒经验”。
02 张毕峰的 “逆袭” 不是靠运气
松原安全的张毕峰,算是这波年轻董秘里的 “黑马”。2023 年底他还是个财务专员,天天就是对着 Excel 整理数据,2025 年 3 月就成了董秘,16 个月完成 “三级跳”。从公开披露的信息和公司动态来看,我发现他的快速成长并非偶然,而是精准踩中了新兴行业对董秘的能力需求。
刚入职的时候,他就发现公司董办的活儿特别 “传统”:投资者信息记在表格里,查起来要翻半天;信披材料要人工核对好几遍,还总担心出错。
他没等着领导安排,自己花了两周时间研究市面上的数字化工具,最后牵头引入了一套 AI 信披系统,把信披流程拆成 12 个模块,系统能自动校验数据、预警风险。2024 年年报披露的时候,原本要一周的活儿,3 天就搞定了,还得了交易所的 “信息披露优秀” 评价 —— 这一下,就让公司看到了他的价值。
真正让他 “出圈” 的,是帮公司搞定围绕东南亚子公司的跨境资本运作的主动突破。2024 年松原安全想拓展海外市场,但没人懂当地的政策,比如外汇怎么管制、税务有什么优惠、信披要注意什么。
张毕峰主动接了这个活儿,天天泡在当地律所的官网查资料,还找了东南亚的券商朋友请教,最后整理出一本《跨境投资合规手册》,连注册流程里要填的表格模板都准备好了。结果子公司注册比预期快了 2 个月,合规风险也没出一点纰漏。
后来听他聊起这段经历,他说自己也不是 “天生会”,下班了就啃 FRM 教材补风险管理知识,周末还去听跨境资本运作的课,“现在做董秘,光懂财务没用,得跟得上公司的脚步,也得跟得上市场的变化”。
其实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不少:未名医药的史晓如,靠解读生物医药政策帮公司搞定了临床试验备案;圣达生物的朱怡萱,搭了个投资者关系小程序,让股东随时能看到公司动态。他们的共同点是,不靠 “资历” 说话,靠 “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围。
03 不是 “退场”,是换种方式发光
这边年轻人往上冲,另一边,不少老董秘也在调整自己的定位。2024 到 2025 年,有 68 位 50 岁以上的董秘离职,有人说是 “被淘汰了”,但我接触下来,更多是 “主动转型”。
有位 55 岁的化工企业董秘,去年主动提出不再担任董秘,转做公司的 “合规顾问”。他说新《公司法》实施后,董秘要管的事儿太多了 —— 不仅要做信披,还得协助审计委员会搞内控检查,甚至要帮公司搭 ESG 体系,“我对传统合规很熟,但数字化工具、ESG 这些新东西,学起来确实慢,不如让年轻人上,我帮他们把把关、避避坑”。
后来他帮公司的年轻董秘改了好几次监管问询回复,还分享了自己过去处理股权纠纷的经验,年轻人少走了不少弯路。
还有位家电行业的老董秘,去年专门去学了数字化课程,回来给董办搭了个 “投资者画像系统”,能分析机构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比如哪些机构更看重研发投入,哪些更在意毛利率。他说 “不能因为年纪大就守着老办法,现在投资者都用数据说话,我也得跟着学新工具,不然跟他们沟通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其实老董秘的 “经验” 从来都不是没用,只是现在的市场需要他们把经验和新东西结合起来。就像董秘俱乐部里,不少 50 岁以上的会员都成了 “导师”,给年轻董秘讲合规案例、分享股东沟通技巧,年轻人则教他们用数据分析工具、做线上路演。这种 “新老互补”,反而让整个行业的能力更均衡了。
04 不是要 “年轻”,是要 “合适”
很多人觉得现在资本市场 “偏爱年轻人”,但其实不是这样 —— 企业要的不是 “年龄小”,是 “能力匹配”。
新兴行业更需要 “创新型” 董秘,比如做半导体的公司,要对接海外技术并购,董秘得懂跨境合规;做新能源的公司,要发绿色债券,董秘得懂 ESG 评级。
这些活儿需要快速学习能力,年轻人自然更有优势,但也不是 “不用合规”,反而要更懂 “合规创新”—— 比如有个半导体公司的年轻董秘,设计员工持股计划时,把 “技术里程碑” 和行权条件绑在一起,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激励研发团队,这就是 “合规 + 创新” 的结合。
传统行业则更需要 “稳扎稳打”,比如做钢铁的公司,信披、环保合规是重中之重,这时候有经验的老董秘更能 “镇住场”。但也不能全靠老经验,比如去年有个钢铁企业,让老董秘和年轻董秘搭班子:老董秘负责把控合规风险,年轻董秘负责用数字化工具优化投资者沟通,结果公司的机构持股比例半年涨了 8%,估值也修复了不少。
工行去年调整董秘团队的做法就很典型:让 48 岁的资深董秘当 “合规总顾问”,专门处理复杂的监管问题;提拔 35 岁的年轻董秘负责资本运作和 ESG,两个人各司其职,又能互相补位。
其实这就是资本市场的 “平衡术”—— 不管年龄大小,能帮公司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就是好董秘。
05 要做 “公司价值的合伙人”
现在董秘圈子里有个共识:这个岗位再也不是 “传声筒” 了,得做 “公司价值的合伙人”。年轻董秘要补的是 “合规经验”,不能光会用新工具,还得懂怎么规避风险;老董秘要补的是 “创新思维”,不能光靠老经验,还得跟上市场的新玩法。
董秘俱乐部最近做了不少事儿,比如开 “年轻董秘赋能营”,让老董秘带教,讲怎么应对监管问询、怎么处理股东纠纷;现在俱乐部 8000 多会员里,“90 后” 占了30%,比两年前多了一半还多,经常能看到年轻人和老董秘在群里讨论问题,这种 “互相学习” 的氛围特别好。
当然,年轻人也有短板。有次跟一个 28 岁的董秘聊,他说自己第一次应对股价异常波动时,手都紧张得发抖,后来还是靠老董秘指导,才慢慢稳住阵脚。所以现在不少公司都搞 “董秘导师制”,给年轻董秘配个 “师傅”,帮他们快速积累经验。
其实不管是年轻还是资深,董秘这个岗位的核心从来没变 —— 要帮公司守好合规的底线,也要帮公司创造资本的价值。只是现在市场变快了,要求也更高了,所以每个人都得不停学习,才能跟得上脚步。
06 年龄断层,是市场进化的信号
上市公司董秘的年龄断层,不是 “新老打架”,而是资本市场从 “合规导向” 转向 “价值导向” 的信号。新兴行业需要年轻人的冲劲来突破增长瓶颈,传统行业需要年轻人的新思维来转型升级,监管规则的变化也要求董秘们不停更新知识 —— 这些变化凑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年龄格局。
对董秘个人来说,别纠结 “年纪大了会不会被淘汰”,也别觉得 “年轻就有优势”,关键是能不能持续学习,能不能解决问题。对企业来说,别盲目追求 “年轻化”,也别迷信 “资深”,要找跟自己行业、自己发展阶段匹配的董秘。对整个市场来说,董秘群体的能力越来越强,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也会跟着提升,这其实是个良性循环。
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不是谁替代谁,而是大家一起跟着变,一起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