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近年来在大型运输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运20系列特别是最新改进型运20B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自2023年4月首次亮相以来,这款战略运输机在短短两年内就实现了规模化量产。最新卫星图像显示,某军用机场整齐停放着16架崭新的运20B,按照这个生产节奏,年产量预计保持在10-15架,总装备数量很可能已突破三位数。
在动力系统方面,运20B完成了关键性升级。早期型号运20A依赖俄制D-30KP-2发动机,而现役的运20B已全面采用国产涡扇20发动机。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飞机性能,更彻底摆脱了对俄罗斯的技术依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空军未来可能需要400余架运20系列运输机,配套发动机需求超过2000台。若继续依赖进口,将耗费上千亿美元外汇储备,如今实现国产化后,俄罗斯相关企业失去了这个巨大的市场。
回顾发展历程,中国空军曾长期面临战略投送能力不足的困境。在运20问世前,主要依靠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伊尔76运输机执行任务,该机型最大起飞重量190吨,有效载荷仅50吨。为改变这一局面,2007年正式启动运20项目,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牵头研制。设计团队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于2013年1月成功实现首飞。
初期型号受限于发动机性能,不得不采用俄制D-30KP-2发动机。这款推力仅12.5吨的发动机难以充分发挥运20的设计潜力(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66吨)。选择俄制发动机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主要因为国产发动机尚未成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曾引进200多台该型发动机用于轰6K轰炸机,看中的是其经济性和可靠性。
与运20项目同步推进的涡扇20发动机研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款大涵道比发动机推力提升至16吨左右,性能显著优于俄制产品。经过在伊尔76平台上的长期测试后,2020年11月首次装配在编号7810的运20原型机上进行试飞。2023年4月,央视首次公开运20B执行重型装备空投任务的画面,其标志性的酒桶状发动机短舱清晰可见。
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参展的仍是装备俄制发动机的运20A,一度引发外界对涡扇20量产进度的猜测。然而随后曝光的卫星图像打消了这些疑虑:某机场整齐停放着16架完成涂装的运20B,表明生产线已进入稳定量产阶段。从外观来看,运20B与A型尺寸相当,但动力系统的升级使其性能得到质的飞跃。相比之下,俄罗斯最新型伊尔76MD-90A虽然换装了PS-90A-76发动机,但受限于出口管制政策,中国只能走自主研发道路。
进入2024年后,运20B的生产交付明显提速。3月份西飞厂房外停放的多架待交付飞机,7月份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彩排,都显示出该机型已形成稳定战斗力。基于运20B平台改进的空警3000预警机性能更为出众,最大航程达9000公里,可连续执勤11小时,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达到300-500公里。
这一成就对中国航空工业具有里程碑意义。长期以来,中国战机都受困于心脏病问题,从歼10到歼20都曾依赖俄制AL-31F系列发动机。如今随着涡扇10、涡扇20等国产发动机的成熟,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变。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研发的C929宽体客机将采用推力更大的长江2000发动机,其性能指标已超越运20B。国产发动机的突破也为运20出口扫清了障碍,2024年初就有消息称西飞正在扩建产能,准备进军国际市场。
对俄罗斯航空工业而言,中国发动机技术的突破意味着重大损失。原本价值千亿美元的发动机市场正在快速萎缩。在西方制裁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曾试图通过供应PD-35发动机等产品维持合作,但中国显然更青睐国产产品。颇具戏剧性的是,据外媒报道,中国产发动机甚至通过特殊渠道出口俄罗斯,用于其无人机项目。
运20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运10项目下马的教训深刻,当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获得技术,结果反而失去了市场主导权。如今运20系列坚持自主创新路线,不仅实现了设计指标,还衍生出加油机、预警机等多种改型。随着歼20也换装国产涡扇15发动机,中国空军正全面摆脱对外依赖,向世界一流空军迈进。
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困境与其技术停滞密不可分。伊尔76生产线在苏联解体后长期未能升级,MS-21客机项目也进展缓慢。相比之下,中国通过C919、C929等项目实现了民航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运20B的快速列装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未来有望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这个价值千亿美元的市场变迁,不仅改变了中俄航空工业的力量对比,更重塑了全球航空装备市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