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一则“惊闻”:房价三天涨回四年跌幅?我陷入沉思
当朋友圈被“三天房价涨回四年跌幅”的奇闻刷屏时,我一边刷新着最新的数据,一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刚刚公布的8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普遍下行,竟有69个城市仍在“下跌”的泥潭中挣扎;而一线城市的新房价格环比跌幅更是扩大至0.3%。这一幕,宛如一出“魔幻现实”的戏剧,刚刚过去的几天疯狂上涨,与过去四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震惊。
01、政策的“组合拳”能否托起楼市的“底盘”?
回首今年,政策的“撒钱式”操作令人目不暇接。西安某楼盘打出“首付15%,利率2.85%!”的巨幅广告,着实令人心头一跳。这意味着购买一套300万元的房产,首付瞬间降至45万元,比去年节省了整整60万元,每月还能省下880元的月供。如此诱人的优惠,无疑将购房门槛推向了历史新低。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手”,不甘落后。武汉出台三孩家庭购房补贴12万元,杭州发放50万元购房红包,契税返还最高可达8万元——这简直是一场“真金白银”的折扣盛宴。开发商们也暗中窃喜,青岛推出了“前十年只还利息”的贷款方案,月供直接降低40%;北京则放开公积金提现,并辅以补贴和带押过户等新玩法刺激市场。广州、深圳更是批量收购库存房,厦门则利用“房票”撬动了数十亿元的购房合同。
这一系列政策红包的“组合拳”,确实在短时间内为市场带来了一丝“温暖”。杭州在5月全面取消限购后,市中心老旧房的成交量激增38%,业主们纷纷调高挂牌价;北京的二手房挂牌量也随之骤减,暂时抑制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然而,这些“暖流”似乎只惠及了特定人群。例如,90后程序员能够享受“首付最低15%、人才补贴”的政策,成功买到了心仪的新房;二胎妈妈则抓住了“特价房”的机会。但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大多数人仍在观望和等待。据中指研究院的最新调查,6月份居民的购房意愿降至年内最低点,仅有15%,而高达34%的家庭表示“再等等看”。尽管政策频出,但对市场的根本性改变尚未显现。
02、市场的极端分裂:豪宅的“狂欢”与老破小的“悲歌”
面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我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
一端,是豪宅市场令人瞩目的“刷屏时刻”。上海新杨思板块,228套豪宅在短短3小时内被抢购一空,939人排队认购;浦东某楼盘,认购率突破200%,甚至尚未开盘就已售罄。深圳千万级豪宅的成交量更是暴涨184%,买家们争相排队,市场俨然呈现出“牛市”再现的景象。在这些高端住宅背后,购房者们追求的,是集中央空调、地暖、净水系统于一体的现代“科技宅”,这类房产的溢价率高达12%,一房难求。
而另一边,二手房市场的景象则显得惨淡。库存积压严重,深圳有7.5万套房源待售,业主们不得不主动“砍价”14%才能成交。北京西城区的学区房每平方米降价2万元,徐州、长沙的房东甚至在一个月内连续降价超过1.2%。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200万元以下的旧房,要么降价30万元,要么无人问津。
这种“天壤之别”也反映在了土地市场。合肥滨湖地块的溢价率接近50%,成都天府新区房价突破2万元/平方米,然而,三四线城市宅地拍卖的“流拍率”却激增至35%。从整体数据来看,全国商品房的库存去化周期依然长达28个月,开发商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8.7%,整体市场压力陡然升级。
03、房地产的“人设”崩塌:从经济引擎到风险“重灾区”
曾经,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闪耀的明星”。2016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高达6.5%,拉动GDP增长超过2%;土地财政贡献了地方财政收入的45%,间接带动了约2000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到2025年,这个昔日的“明星”已显得疲惫不堪。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大幅下跌11.2%,已连续三年下滑。土地出让金收入与巅峰时期相比,缩水了23.2%。更令人心碎的是,与之相关的家具、家电等消费品也纷纷“滑铁卢”,下滑幅度超过5%。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日趋谨慎,生怕出现呆坏账。房企的融资之路更是“凶多吉少”,虽然目前的融资额度尚能支撑未来的项目交付,但资金链的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
房地产正逐步从经济增长的“引擎”转变为风险的“重灾区”。政府开始着手收购存量房,将其用作保障性住房;杭州等地则将老旧小区的租售比提升至能够“覆盖月供”的水平。未来,住房或许将不再仅仅被视为“投资品”,而是回归到“有房可住”的基本民生保障。
04、楼市的“拐点”在哪里?反弹不过是海市蜃楼
每当有人问我,楼市是否已经见底?我都会提醒他们:切勿被短期的“涨势”所迷惑。6月份的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同比仍在下跌,跌幅虽已连续9个月收窄,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反转迹象。这个过程,与其说是“黎明前的黑暗”,不如说是“漫长隧道中微弱的光亮”。
我个人判断,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出现明显的“三重分化”。
首先,是城市层面的分化。核心一线城市和品质良好的二线城市,将保持相对坚挺的市场表现,库存压力逐步缓解。而三四线城市,由于仍面临20-24个月的去化周期,市场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其次,是“产品逻辑”的分化。“好房子”将越来越成为市场的“硬通货”,上海、深圳等地科技住宅的抢购潮并未消退;而远郊那些“画饼式”的项目,则可能面临烂尾的风险。此时,购房行为更像是一种基于生活品质的理性选择。
第三,是“交易场景”的分化。二手房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7%,而新房销售则受到明显分流,超过30%的交易发生在“二手市场”。我身边一位退休教师的朋友,就是卖掉了旧房,置换成了更具智能化优势的海淀新房。他们心中清楚,这并非一场关于反弹的“赌博”,而是居住价值的回归。
等到行业逐渐走向理性,房价的涨跌将不再牵动全民的神经。我们也将习惯于从“居住”的角度审视房产,用“品质”取代“杠杆”的考量。
写在最后:
真实的楼市拐点,或许并非某一个惊天动地的时刻,而是在“以住为主”取代“以炒为先”的过程中,在“品质”重于“杠杆”的认知转变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当房地产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引擎”,而是真正成为全民的“生活底线”,那才是真正的“拐点”到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