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财经记者转型基金经理的叶勇,凭借对大宗商品周期的敏锐洞察,实现了突出的投资回报。
他所管理的万家趋势领先和万家周期驱动两只基金,近一年收益率分别达73.07%和51.75%。
其投资框架强调“好公司、低价格、拿得住”的九字箴言,并善于在市场风格切换中捕捉行业贝塔,克服心理偏见进行逆向布局。
从经历到理念
叶勇的投资成绩单相当漂亮。
到2025年9月12日,他掌舵的万家趋势领先最近一年收益率有73.07%,万家周期驱动同期的收益率是51.75%。
这份成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在没去追逐AI、机器人、创新药这些当时热门板块的情况下实现的,显示出实实在在的硬实力。
叶勇的投资眼光这么毒,跟他那串不太寻常的职业履历关系很大。
他干过财经记者、搞过券商研究、做过股权投资,还当过创业公司的高管。
这些五花八门的经历,帮他打下了扎实的宏观和周期研究底子,也让他对企业怎么运作、什么是真正的价值,理解得特别透。
正因为见识多了,他才能不人云亦云,在市场一片喧哗中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就拿2021年初来说,当时市场普遍觉得“千元煤”只是短期现象,但他却从中嗅到了大宗商品周期出现重大拐点的信号
叶勇的投资理念可以概括为“好公司、低价格、拿得住”九个字。
他对好公司的评价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有一套综合“体检表”,涵盖历史沿革、团队构成、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财务数据等多个指标。
低价格不仅指静态估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还需要具备较好的潜在成长性。如果股票没有成长性,很容易陷入低估值的陷阱。
“拿得住”可能是相当难的一点。市场波动时,很多投资者拿不住优质股票。叶勇认为,不仅要拿得住,还要敢加仓,这是对投资者更高层面的要求。
叶勇曾经强调要顺应宏观周期和产业周期,自上而下去布局景气的行业。他首先看重市场风格,其次是行业贝塔,最后才是个股阿尔法。
在他看来,大宗商品周期决定了市场长期风格。在大宗商品上行周期,资源股风格占优;在下行周期,成长股风格占优。
从方向到方法,从周期到长期
基于对宏观周期的判断,叶勇将未来看好的投资方向分为三个方阵。
第一包括工业金属、小金属和黄金。铜被视为新一轮商品牛市中需求逻辑最好的品种,如同上世纪七十年代商品牛市中的原油。
铝则因国内电解铝企业成本优势和产能管控,盈利能力强劲。
第二是化工、钢铁、煤炭、建材、轻工、玻璃等传统中游顺周期龙头,以及金融领域的保险和券商。
这些行业过去跌幅很大、估值极低,但即使在周期底部依然保持了可观的ROE水平,从PB-ROE角度看投资价值凸显。
第三要适当配置,包括通用机械、食品饮料、餐饮、地产等后周期链条。
这些领域传导链条较长,需等待宏观周期上行中后期演绎,部分龙头历史跌幅极大,具备估值修复潜力。
周期股投资最重要的是把握买卖时机。叶勇认为,应该“买在复苏初期,卖在繁荣顶点”。
他建议投资者关注PPI、库存周期、信贷脉冲等先行指标,来识别周期位置。
对于买卖信号,叶勇提供了几个参考指标:期货价格升水结构(远月合约价格高于近月)、龙头公司单季度毛利率环比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行业指数突破250日均线且成交量放大至历史均值1.5倍等。
在叶勇看来,不同的周期性行业复苏顺序也不同:化工原材料、水泥、纸产品属于率先表现的;半导体材料随后复苏;最后才是汽车制造、航空等涉及消费的行业。
周期股投资固然机会巨大,但也存在风险。叶勇强调了风险控制的关键性。
他提出了“三不原则”:不盲目抄底、不恋战、不单押。
投资周期股需要耐心,可能持有3至5年才能获得丰厚回报。
叶勇还提醒投资者关注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和短期偿债能力,拥有强健的现金流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在底部买入周期型股票时,需要确保公司能生存下去,在景气回升时能够复原。
在周期投资领域,长期思维是很重要的。叶勇认为,在经济和行业景气最坏时,应该大胆低价买进,紧握不放,等待景气回升。
在回升期间不要理会股价的小波动,着眼在大势趋向,一直持有到行业到达顶峰时再卖出。
结语
叶勇的投资之路印证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他多元的职业经历融合成独特的周期投资视角,在市场迷茫时敢于锚定顺周期方向。
这位“周期鬼才”用业绩证明,投资需要超越短期波动的格局,把握宏观经济的大脉搏。
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普通投资者与其追逐热点,不如从叶勇的方法中领悟:看准大趋势,把握好价格,保持耐心才是长期致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