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8日,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布的TIC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全球各经济体对美债的持有格局再度发生显著变化。根据美国财政部每月中旬公布的惯例,当前披露的是截至7月末的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7月期间大幅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从6月的7564亿美元骤降至7307亿美元,这一变动与6月几乎无变化的持仓形成鲜明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此次减持并非出于对美债价值崩盘或美国违约的恐慌,若真如此,7000多亿美元的持仓恐早已被清空。更深层的动因在于储备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战略。
近年来,中国持续增持黄金储备的态势尤为明显:黄金持仓量已从两年多前的6264万盎司增至当前的7402万盎司。
这一趋势与全球央行行为形成共振。黄金已超越欧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各国持有的黄金储备市值总额更是21年来首次超过美国外各国官方部门的美债持仓规模。
市场普遍关注未来数月至数年,各国是否会持续减持美债?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债收益率下滑,会削弱各国持有美债的动力。
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降息周期往往伴随美债价格的上涨,反而可能激发投资热情。
美债持仓市值的计算逻辑需明确:持仓量乘以二级市场价格。例如,某国持有10亿张美债,若平均价格为95美元/张,则持仓市值为950亿美元。若价格升至98美元/张,即便未新增买入,持仓市值也将自动膨胀至980亿美元。
这种"被动增值"特性在降息周期中尤为显著,因为债券的收益率是和价格成反比的,降息导致美债收益率下降,价格反而上涨。
美联储9月18日降息25个基点后,年内大概率再降50个基点,导致美债收益率下行,但价格随之上涨。历史上每次美国进入降息周期,美债二级市场价格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价格上涨不仅推高存量美债市值,更触发"买涨不买跌"的投资心理。全球各类投资主体,包括央行与金融机构,其行为逻辑与散户相似,价格上行期往往加大买入力度。
所以价格与持有量的双重增长,使得降息后各国美债持仓不减反增。
市场对美联储降息早有预期,一些国家已提前布局。
还是以美国财政部刚公布的2025年7月最新数据为例,作为美债前两大海外债主,日本增持38亿美元,英国更大幅增持413亿美元,海外主体整体增持319亿美元。
需要说明的是,7月美债收益率上升导致价格下跌,实际净买入量更高,若剔除价格波动因素增持数量更多,如日本当月实际净买入94.9亿美元的美债。
降息的另一重利好在于缓解美国财政压力。利率下行直接降低政府利息支出,投资者对美国偿债能力的信心随之增强,除非坚定认为美国政府即将违约,可全球多数央行与机构仍视美债为安全资产,美国的利息支付压力小了,这种认知更为坚定。
综上所述,美联储降息不仅不会降低美债对海外主体的吸引力,反而会提高美债价格,未来外国央行和商业机构可能会持续加大美债的配置数额。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