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寒武纪科技
8月27日,A股的“股王”换人了。寒武纪股价一度冲上1464.98元,力压贵州茅台,成为新的资本市场焦点。 站在这场狂飙背后的人,是40岁的陈天石——一个自称“普通科研人员”的博士,曾经沉迷游戏到差点挂科,如今却是身家超1500亿元的AI芯片少帅。
陈天石的成长路上,几乎处处是反转。本科期间,他因为贪玩被视作“学渣”;读博时,他与哥哥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实验室里彻夜奋战,拼出第一颗国产AI芯片;创业后,他失去最大客户华为,遭受资本市场的质疑、股价的暴跌、实体清单的封锁,但他都一一挺过。二十年的奔跑,他跌倒过,也站起来过,用专注和倔强写下中国AI芯片产业的起起落落。
如今,40岁的他已被推到聚光灯下,既是资本的宠儿,也是科技的标杆。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些荣光不过是起点——因为他始终相信,人生是一场长跑,而真正重要的,是那份比天赋更持久的勤奋。
一. 少年与迷茫:从“学霸”到“学渣”
1985年6月,陈天石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电力研究所的工程师,母亲是中学历史教师。他的家风开明,父母的教育理念被其兄陈云霁总结为“放水养鱼”——家中书架上涵盖工程、历史等领域的藏书任其翻阅,一套《十万个为什么》点燃了兄弟俩的科学热情。哥哥陈云霁比他大两岁,早早展现出数学天赋,小学就能解二元一次方程,14岁考进中科大少年班。
来源:微博中科院之声
相比之下,陈天石并非一路光芒。他聪明,但更调皮,沉迷电子游戏。 进入南昌二中读高中时,他最大的动力竟来自哥哥的“劝说”:“考上大学,就没人管你打游戏了。”
2001年,16岁的陈天石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但他并没有立刻“开挂”。本科期间,他常常逃课打游戏,甚至差点因为一门“光学和原子物理”挂科,最后还是在老师办公室“单独补考”才勉强过关。他自嘲是少年班里的“本科学渣”。
直到大四,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准备出国深造或加入名企,他才第一次感到压力。2005年,他报考中科大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并在导师姚新的建议下,进入了当时冷门的人工智能方向。
“本科让我玩够了,后来才想做点真正好玩的研究。”多年后,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觉醒。
二. 冷门里的坚守:十年科研长跑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陈天石像换了一个人。他从数学跨到计算机,师从陈国良院士和姚新教授,开始了五年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
那几年,AI远不像今天这般火热。他在合肥的实验室里潜心钻研,论文一篇接一篇地发:ASPLOS、ISCA、MICRO、AAAI……他几乎踏遍了计算机体系结构和AI领域的顶会。2011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2012年又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
2010年博士毕业后,25岁的陈天石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加入了哥哥陈云霁所在的“龙芯团队”。兄弟俩“一软一硬”,陈天石研究算法,陈云霁研究芯片。
2010年,他们提出了“AI专用芯片”的设想——把人工智能和处理器架构结合起来。当时几乎没人看好: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连20万科研经费都申请不下来。但所长李国杰院士力排众议,给了他们机会。
五年冷板凳,他们终于迎来突破。2014年,两人合作的论文分别获得ASPLOS和MICRO最佳论文奖,这是亚洲研究者首次摘得这一计算机体系结构顶会的最高荣誉。2015年,他们在中科院30平米的小黑屋里,做出了全球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芯片——“寒武纪”。
若干年后,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陈云霁仍无限感慨:“我们在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请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孤独前行,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
三. 创业寒武纪:从小黑屋到独角兽
2016年,31岁的陈天石决定把论文变成产品。他牵头成立了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CEO,哥哥陈云霁则留在计算所担任首席科学家。“寒武纪”这个名字,寓意智能时代的“生命大爆发”。巧合的是,同年 AlphaGo击败李世石,全球掀起AI热潮。寒武纪顺势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公司,这是全球智能芯片领域首个独角兽初创公司,先后推出了世界首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寒武纪1A”、首个智能处理器指令集“Cambricon ISA”、面向视觉领域的“寒武纪1H8”与“寒武纪1H16”、面向智能驾驶领域的“寒武纪1M”、面向开发者的人工智能系统软件“Cambricon NeuWare”。
图源:寒武纪科技
2016年8月份,寒武纪获得科大讯飞、元禾原点等机构的天使轮投资,其中科大讯飞投资1000万元,元禾原点旗下的古生代创投投资了3000万元。
2017年,刚成立1年的寒武纪就获得了与华为合作的机会,陈天石带领公司推出寒武纪1A芯片,被华为集成在其麒麟970芯片内,并最终被用在了华为旗舰机Mate10上,进而也让华为Mate10成为当时全球第一款搭载AI芯片的智能手机。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迅速飙升。
谈起多年来的奋斗,陈天石用“刀口上舔血”来形容。“芯片设计到处都是难点,如果有任何一个问题克服不了,那最后产品就有问题,可能完全用不了,中间的研发费用都要打水漂。”他说,这一行非常考验团队能力、经验与耐力,所幸现在寒武纪已经有了一个近千人的团队,大家通力合作,靠集体的力量劈波斩浪。“英特尔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英伟达今年27岁。与他们相比,寒武纪只有4岁,还只是个‘孩子’”。他谦虚的表示,作为一家中立的芯片公司,我们走最正统的芯片设计公司的路径,把应用场景留给人工智能行业的客户,我们愿意做大家的‘垫脚石’。
来源:财新(Caixin Global)在 2018 年 6 月的报道
四. 危机与转型:寒武纪的“成长痛”
高速成长的另一面,往往伴随着剧烈的阵痛。2019年,华为突然宣布全面推进自研“达芬奇架构”,寒武纪失去了最重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寒武纪的芯片产品在短期内几乎失去了最稳定的出货渠道。
对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初创公司而言,这是沉重打击。外界一度怀疑,寒武纪会不会“昙花一现”。在最困难的时期,公司账面现金不断消耗,研发团队却还在不断“烧钱”,许多同行甚至劝陈天石“收一收,别再冒险”。
图源:寒武纪公众号
陈天石没有退缩,他反而在那一年做出了决定寒武纪命运的战略转型:不再依赖单一客户,而是全面布局云端AI芯片与智能计算集群。他亲自带队调研国内外数据中心需求,反复修改架构方案。2019年,寒武纪发布了思元270,正式切入云端推理加速市场,逐步建立起“云—边—端”一体化的完整产品线。与此同时,他们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研发费用占比高达40%以上,在A股几乎没有第二家公司敢这样烧钱。
他很清楚,这条路可能会更长,也更险,但这是唯一能让寒武纪活下去的方式。这个转型过程极为艰难,彼时国内市场对AI云芯片的认知有限,应用场景也不成熟。但陈天石选择“逆风奔跑”,他认为只有建立底层生态,寒武纪才可能真正走出华为阴影。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为寒武纪赢得了第二次成长机会。2020年7月,寒武纪在科创板挂牌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AI芯片第一股”。这不仅让外界重新审视这家公司,也让投资人看到了中国AI芯片产业真正的商业化希望。
五. 挑战与巅峰:资本市场的“芯王”
资本市场的鲜花与掌声从来不是一劳永逸。上市后,寒武纪遭遇了更严峻的挑战。2022年,公司内部出现分歧,核心技术负责人、CTO梁军选择离职。更严重的打击随之而来:同年12月,美国商务部将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这意味着先进EDA工具、核心IP授权等资源全部受限,公司研发进度一度陷入停滞。股价从高点一路跌到46元/股,市值蒸发超九成,连续几年亏损,市场唱衰的声音四起。
陈天石却把这段低谷称为“冷板凳时刻”。他没有选择缩减研发,而是带领团队坚持高投入研发策略:一方面推动核心架构迭代,另一方面加大与国产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寻找自主替代方案。 他在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寒武纪不能做昙花一现的公司,我们要为十年后的产业做准备。”
转机在艰难坚持中逐渐出现。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逐年增长,亏损幅度逐步收窄。2024年四季度,寒武纪迎来历史性转折——首次实现单季盈利。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到28.81亿元,同比暴涨4347%;净利润10.38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股价如同脱缰野马般狂飙,市值一举冲破5000亿元,陈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纪29.63%股份,对应市值约1500亿元。寒武纪由“质疑声中的试验田”,真正成长为资本市场认可的“芯王”。
陈天石也随之登上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以870亿元财富跻身第195位,成为江西南昌首富。
来源:胡润百富全球富豪榜
然而,当媒体追捧“天才少年”“千亿富豪”的头衔时,他依旧保持低调。接受采访时,他更愿意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科研人员”。 他常提醒年轻人:勤奋比天赋更重要,人生是一场持久战。他最喜欢的比喻是“长跑”——在芯片行业这条布满荆棘的赛道,唯有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等来属于自己的爆发时刻。
2025年,40岁的陈天石已站在资本与科技的风口。但在他看来,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真正的难题是:如何把“寒武纪”从一家明星创业公司,打磨成支撑中国AI芯片产业的坚实基石。
从沉迷游戏的少年,到全球AI芯片舞台上的主角,陈天石用40年的长跑诠释了什么叫“坐冷板凳”。
正如他常说的:“无论你走哪一条路,不要犹豫,坚持走下去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2025年的A股,“寒武纪”和“陈天石”已经成了无法绕过的名字。未来,他还会把这条冷门赛道,跑出怎样的奇迹?
作者:Jaymie Xing
[1] 微信公众号,中国“芯”,世界眼 | 南昌二中校友、科技新星陈天石大放异彩,
[9]寒武纪陈天石:如果智能时代真的到来,一定会诞生新的巨头,
https://m.shenkexin.com/news/info-learning-1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