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正式启动。一年后,开山爆破的巨响拉开了民营大炼化建设的序幕。叠加国家放开民营炼厂使用进口原油的权限和配额(“两权”放开),中国炼化行业跑步进入波澜壮阔的产能狂飙史。“你们的建设项目给市场一剂稳定剂”,2018年9月27日,在浙考察的李克强总理改变既定路线,登上鱼山岛并对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发出如上声音。中国炼油业开始烈火烹,国家战略与市场力量开始相互理解和博弈。
七年后的今天,当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石化化工行业老旧装置摸底评估的通知》时,这种博弈显得格外刺眼。这份要求对“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投运满20年”装置进行全要素体检的文件,被彭博社解读为中国正以“规范化整顿+结构性瘦身”组合拳化解产能冗余与收益塌陷的顽疾。很少有人还记得,仅仅六十多年前,这个国家曾顶着“贫油国”的帽子,每年加工的石油甚至不够点燃孩子们的书桌上的油灯。直到大庆“争气油”的出产和炼油技术五朵金花的诞生。
在这份冷静的官方表述背后,是一场持续二十年的行业狂飙与洗牌。
01 从“油荒”到“油殇”
2003年夏天,广东加油站排起的长队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炼油产能缺口达8000万吨/年,柴油批发价一度飙升。三桶油炼厂开足马力仍难满足需求,中石油、中石化高层也纷纷外出谈判抢油。一位曾任中石化采购部门主管的退休人士回忆,“地方炼厂哪怕只有100万吨/年产能,老板都能在一个月内买下省会城市最贵的楼盘。”
暴利驱动下,炼油产能开启疯狂扩张。2005-2015年间,中国新增炼油产能4.2亿吨/年,。山东地炼企业也激增40余家,总产能突破1亿吨/年,整个渤海、黄海湾沿岸密密麻麻布满了炼油装置。但危机在2014年已现端倪。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打破行业逻辑:布伦特原油从115美元/桶暴跌至27美元/桶,炼油毛利从每桶15美元缩水至3美元。更致命的是2015年国家放开原油进口权,地炼企业疯狂采购低价原油,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就像一群饿疯的人突然闯进自助餐厅,”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比喻,“2016年山东地炼开工率不到80%,但新建项目报批文件仍堆满了发改委的办公室。”
02 旧装置的生死劫
此次五部委摸底的重点对象,正是那些建于世纪之交的第一代炼化装置。这些设计寿命通常25年的设备,大多采用过时技术,收率较低,能耗较高。“它们就像老式燃油车,不仅油耗高,尾气处理还达不到国六标准,”某地炼负责人坦言,“改造炼厂要投入数亿元,不如直接重建。”但淘汰落后产能面临重重阻力。在渤海湾畔,一家小型炼厂尽管连续亏损多年,却仍维持运转——它养活着3000名职工和上下游近万家庭,地方政府每年予以补贴维持其生存。
在石化业,国外的月亮并没有比国内圆
日本,那条曾经照亮经济高速路的炼化工业之链,正被改革的影子拉扯。2023年秋,ENEOS 和 Idemitsu 相继关闭两座日产12万桶的老炼厂,不再是单纯的省钱,而是不得不面对“没有市场就没我”的现实—日本正退回服务有限用户的“小跑道”。
韩国的石化剑锋也在重铸。2025年夏,十家石化巨头自愿“交出”最多四分之一的乙烯裂解产能——曾经拼扩张、拼规模的打法,终于在供给“爆棚”与利润“护城河消退”中选择假退实进:撤旧而留强。
欧洲:老厂如老兵,终于要退场。过去十年,欧洲炼油能力一路“缩水”:从 2008 年的约 1,400 万桶/日,降到 2023 年不足 1,100 万桶/日,相当于消失了一个“法国全境”的炼油能力。BP、TotalEnergies、Shell 先后关停或转型炼厂,把炼油装置改造成生物燃料和塑料回收中心。
03 巨头的转身
2024年,中国炼油总产能达9.2亿吨/年,过剩约20%。但与此同时,高端化工品仍高度依赖进口。行业陷入“低端卷死,高端饿死”的怪圈。“反内卷的真正出路是产业升级,”发改委相关人员表示,“通过减量置换,引导企业将资源从传统炼油转向化工新材料。”一些巨头已提前布局。荣盛石化将新建金塘新材料;恒力石化则转产锂电池隔膜原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就连曾经顽固的地方炼厂也在转变,山东最大的地炼企业东明石化,最近投资建设原油裂解制烯烃项目,其董事长李湘平在内部会议上也多次强调新项目的重要性
04 重塑价值链
这场变革将重构行业生态。对于央企而言,淘汰老旧产能意味着更集中的市场控制力。中石油已计划关停1-2家落后产能,同时加快蓝海新材料项目。民营企业则被迫寻找新市场,改为专攻船用低硫燃料油,生物质航空煤油等,山东多家地炼都成立技术研究院,开发高端白油、高端新材料等新技术。外资巨头嗅到新机会。巴斯夫在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基地,其CEO薄睦乐直言:“中国是我们高端化工品的市场空间。
在这场变革中,高端新材料的发展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价值链重塑的核心动力。中国“十五五”将重点突破一批关键高端材料,涵盖高性能聚合物、先进复合材料、特种合金及生物基材料等方向,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均成为国家政策倾斜与企业研发聚焦的重点。
05结语
二十年前,中国炼化行业的关键词是“缺口”,十年前关键词变成了“扩张”。今天,五部委的一纸通知把这个行业拉回到现实:对投运满二十年的装置逐一体检,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个国家级的清算。这份文件的冷静用词,背后却藏着冷酷的逻辑——减量置换、分类退出,没有任何妥协空间。它意味着过去二十年的粗放积累将被逐步拆解,一个时代的繁荣会以钢铁的解体为标志,安静落幕。新的逻辑正在生长。特种聚烯烃、高性能纤维,正取代“汽油、柴油”的叙事,成为下一个二十年的关键词。这场由国家意志驱动的“反内卷阳谋”,不仅考验企业,也考验国家。
真正的难题,从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