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是很多人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如今,传统的乡村大集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手作陶瓷、木雕摆件、特色首饰、各种挂件、攀岩和骑行周边……近年来,市集商家各出奇招,吸引着年轻消费者“买买买”。
年轻人热衷于逛“市集”,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摊主们分享着自己的摆摊经验,不少网友则分享打卡经历或是吐槽避雷。市集为啥好逛?如何满足年轻人的更多期待?
市民在逛“汝瓷集”平顶山陶瓷青创市集。图源:河南日报
一
如今的市集,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具有别样的文化魅力。
情绪消费让商品“有情感”。在市集上,消费者可以发现新奇玩意、感受人气氛围、欣赏现场DIY,消费者与消费体验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情感联结。商品跳出了“实用工具”的框架,成为与消费者共情的“情绪载体”。
非标商业让购物“个性化”。好吃、好逛、好玩,能出片、能带娃、能遛狗……如今,消费者不再青睐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商品,而是更看重自我表达需求的满足。市集恰恰是个性设计师、小众艺人、独立品牌展示创意和个性的奇妙舞台,这里的商品在满足大众喜好之外,更加聚焦那些被忽略的“具体需求”。
线上线下让体验“更交互”。消费者可以通过笔记、直播等形式,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工艺和文化内涵等深度信息,充分感知商品“好在哪”。通过将线上市集感受和线下市集体验结合,消费者可以观赏买手和商家共同呈现的各类生活方式,还可以和其他“同好”实时互动,让商品承载的使用价值、社交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得到更深入的挖掘。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金融岛好好生活市集。图源:河南日报
二
有人在摊位前听摊主讲述物件背后的故事;有人拎着原本不在计划里的物品回家;有人因为一次闲逛,遇见了新朋友……市集让不少年轻人挑选到心爱之物,更为他们提供了无法量化的精神慰藉。
社交生态的“真”。在市集上,灯光、人群、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像一场充满现场感的生活嘉年华。无论是约亲友结伴闲逛,还是遇到同频之友相谈甚欢,市集的这份人情味与烟火气,填补了数字社交高度发达留下的情感空白,以一种真实的面对面的社交体验,让人与人、人与物重新发生连接。
精心对待的“慢”。市集的摊位上,没有叫卖声,而是摊主在讲述故事,分享热爱。这种不急不躁的态度,恰好是快节奏生活最缺乏的韵律。当目之所及不再是炫目的装潢,当耳之所闻不再是卖力的吆喝,人们的心绪被一件件精心设计、制作的商品抚平,重新寻回认真、平和的生活节奏。
打开盲盒的“趣”。不同于传统赶集较强的地域属性,市集上的商品,或新奇、复古,或创意、文艺,既呈现了本地物产风貌,更囊括了天南海北的特色。在走走停停中,人们会不经意间发现,每个角落都藏着新的发现与故事,常常带给人们一些意外之喜,让人不再为“刚需”买单,而是为“喜欢”停留。
郑州国贸360购物广场“后浪市集”。图源:河南日报
三
人们走进市集,核心诉求已从“买东西”转向“找共鸣”“寻圈子”“感受生活温度”,这折射出年轻人更加理性、更重内涵的消费需求。市集火热的同时,如何积极应对年轻人快速转变的消费需求,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深挖地域文化,重塑空间。市集文化本质属于一种在地文化,唯有深挖地域文化富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比如,北京王府井书店开展“北京文创 礼遇京城”主题文化市集;苏州双塔市集将评弹、昆曲等文化展演与咖啡馆、书店等现代业态融为一体。市集不仅是一种休闲空间,还可以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充电站,不妨探索“文化+场景+体验”的模式,持续探索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融合未来科技,创新体验。在科技游火热的当下,一些年轻人逛市集的目的从购买快消品,转向强调品质、科技感和匠人精神的产品。市集可以进一步提升科技含量,为消费者带来可触达、可感知的创新科技体验。比如,有市集推出“机器人嘉年华”,以科技版舞狮震撼开场;有的市集上,机器人书法大师将现场挥毫书写对联;还有的市集摆下“擂台”,围棋爱好者可以现场挑战AI机器人,体验人机博弈的乐趣。
叠加特色主题,细分赛道。让市集从“混搭场景”演变为“单一品类+沉浸氛围”的节庆式活动,需要进一步彰显市集的文化内核。比如,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新民市集3.0”以电影为媒、以非遗为韵、以老字号为基,让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既有商业活力的温度,更有文化质感的厚度。再如,杭州在植物园举办“森林市集”,让参与者更能体验到杭州本地的生活气息。
当情绪疗愈与文化体验成为驱动消费的新引擎,消费者不只是买东西,更是在逛的过程中,慢慢拼凑出“美好生活”的模样。
总策划:郭岩松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王俊伟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李振华
责任编辑: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