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球GDP50强城市榜单中,用人民币算体量,纽约以9.1万亿元继续称霸,上海5.4万亿元稳居第5,青岛1.67万亿元首次卡位第50。三座城市,一张榜单,浓缩了世界经济“头部阵营”的中美两极,也写下中国沿海城市晋级全球赛道的最新注脚。
纽约断层第一。9.1万亿元的总量,相当于整个意大利的经济规模。华尔街+时代广场+港口空港,把金融、总部、贸易、文旅四大流量全部拉满;平均每分钟产生经济产出1700万元,堪称“24小时印钞机”。在可预见的三到五年,纽约的榜首位置依旧难被撼动。
上海守住第5,是中国城市的世界“天花板”。5.4万亿元GDP,占全国经济总量4.4%,也是榜单前十里唯一非欧美面孔。浦东陆家嘴集聚全国近一半的外资法人银行,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四年世界第一;今年更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头衔,首店、旗舰店数量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上海的目标不再是追纽约,而是把“亚太第一”坐实。
青岛成为第50名,则让山东第一次拿到全球GDP“入场券”。1.67万亿元的体量,放在欧洲可比肩“北欧硅谷”斯德哥尔摩。青岛的底气来自三箭齐发:港口端,山东港口集团年吞吐量居全球第一;制造端,海尔、海信、中车四方三大千亿级产业链把智能家电、高铁列车卖到六大洲;消费端,胶东国际机场通航130条国际航线,带动入境游客三年翻番。榜单公布后,青岛连夜发布“2025冲击2万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数字经济再打造一个“线上青岛”。
从纽约的绝对领先,到上海的稳居中枢,再到青岛的惊险撞线,城市GDP排名看似冰冷,背后却是资本、技术、人才与流量的长期较量。下一版榜单,青岛能否继续留在50强、上海能否再向前一步,答案写在每一座城市的产业蓝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