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25年中式正餐云贵菜市场规模达360亿元,较2023年增长13.2%,增速连续三年超中式正餐平均水平。其中酸汤火锅表现尤为抢眼,年增速超过25%,曾经局限于西南一隅的地域风味,如今已然走向全国市场。
2025年的火锅市场,一方面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正在冲向6500亿元大关;另一方面,街头巷尾的火锅店盈利艰难,内卷程度堪比高峰期的火锅店等位区。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口味创新成为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策略。2024年以来,麻辣口味仍以28.4%的占比领跑锅底新品,但酸汤、清汤紧随其后,分别占23.0%和21.6%。
酸汤火锅的崛起并非偶然。16亿话题播放量的背后,是“酸辣开胃+健康属性”的双重暴击。它以贵州酸汤为基底,既符合年轻人对“重口味”的追求,又契合健康饮食的趋势。
地域风味走向全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突破不同地区的口味偏好壁垒。东南方喜清淡,西北爱浓烈咸香,进行风味适配与渐进式引入至关重要。
为攻克风味难题,让口味更具普适性,一些品牌通过调整配方来适应更广泛的市场需求。例如,澄明七个番茄的苗家酸汤通过降低木姜子的使用比重,并添加新疆番茄,使整体风味更显柔和、丰富且平衡。
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成为品牌竞争的关键。黔家婆品牌在成立之初便深入贵州苗寨考察过数十次,与当地农户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再通过自建的供应链工厂,实现了快速标准化生产。
某头部供应链企业推出“可调酸度辣度”的标准化底料,解决地域适配难题,让酸汤火锅从贵州走向全国。
酸汤火锅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健康饮食趋势的兴起。现代消费者中,肠胃敏感人群、老人和儿童,往往难以适应传统重油重麻的火锅锅底。
而酸汤火锅轻油健康,小酸小辣,还能开胃助消化,完美填补了市场空白,成为家庭聚餐和日常餐饮的优选。经自然发酵产生的乳酸菌,更契合人体肠道需求,造就了醇厚柔和、无刺喉感的酸味。
野生菌、木姜子等山野食材应用率增长,进一步强化了酸汤火锅的健康属性与地域特色。
互联网传播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为地域风味火锅出圈提供了强大助力。
抖音生态成为云贵菜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云南、贵州美食话题播放量双破百亿,年直播观看人次超亿次。“短视频种草+直播转化”模式为品牌贡献了不少新客流量,典型案例如黔夺夺酸汤火锅单场直播GMV破600万。
抖音上“酸汤火锅”话题播放量已突破亿次,小红书上相关笔记多达数十万篇,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展露无遗。
地域风味火锅全国化的过程中,文化叙事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策略。
黔家婆的设计团队调研过数十家贵州当地的博物馆,从贵州民族文化中提炼出特色元素植入到就餐空间中,让消费者沉浸式地感受地道的贵州风情。这种将民族风情与“能喝汤的养生火锅”概念相结合的做法,打造出差异化的消费体验。
“文旅融合”也成为酸汤火锅出圈的重要助推力。“美食+旅游”闭环形成,抖音“云南旅游”话题134.6亿播放带动餐饮消费环比增长67%。
随着酸汤火锅品类快速发展,一些品牌开始放缓扩张步伐,深耕精细化运营模式和打磨优化单店模型。
下沉市场成为酸汤火锅发展的重要方向。小镇青年的可支配收入是可观的,其消费力强且缺乏优质的餐饮供给。酸汤火锅以其独特的味型、鲜明的民族特色,再加上高性价比的产品组合,提高了消费者的复购率。此外,酸汤火锅这个品类更易实现社区化下沉。
随着酸汤火锅的走红,挑战也随之而来。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多数新开门店聚焦酸汤单品。现舂调料等工艺自动化率低,标准化仍然是行业面临的难题。
应对这些挑战,头部品牌开始探索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线城市主打“民族美学餐厅”,三四线深耕性价比套餐。技术渗透也成为重要手段,AI口味适配系统在头部品牌试运行,帮助提升顾客满意度。
供应链的稳定性正成为火锅企业产品策略的重要考量因素。通过源头直采和品类调整来应对市场波动已成为普遍选择。
未来,地域特色风味火锅将继续在这场关于风味的冒险中寻找平衡,在保留原生风味与进行区域化改良之间不断探索,迎接供应链、文化营销的综合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