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巨变引航止跌回稳,转型升级曙光初现
曾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支撑,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却步履维艰。然而,随着2025年9月一系列重磅政策的密集出台,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清晰地勾勒出“明牌运行”的新范式,这无疑为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注入了里程碑式的动力。
市场回暖迹象初露,政策效力显现
2025年前九个月的数据有力地印证了政策的积极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显著收窄,从2024年的13%大幅缩减至4%左右。尤为振奋人心的是,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已连续两个月实现环比上涨,二线城市新房价格在2025年1月也出现了自2023年6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增长。尽管二手房价格跌幅尚存,但其收窄幅度同样令人欣喜。土地市场方面,大城市土地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土地购置费的同比降幅也明显收窄,显示出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
政策组合拳:多维度发力,重塑市场格局
此次房地产政策调整可谓“组合拳”出击,在“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的框架下,全面激活市场潜力:
“四个取消”: 破除限购、限售、限价的藩篱,取消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的标准界定,极大释放了市场购买力。
“四个降低”: 降低首付比例,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同步引导新发放房贷利率走低,并减轻购房税费负担,直接降低了购房成本,激发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两个增加”: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并为房企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在满足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也为市场主体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专项债新政:化解库存,重塑供需
在众多新政中,专项债新政尤为亮眼。2025年高达4.4万亿元的专项债规模,其中相当一部分将用于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这一举措精准地对准了当前市场面临的库存积压难题,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和房源,着力改善供求关系。广东等先行省份已率先启动土地收储工作,为全国树立了标杆。收储的商品房将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需求,同时,央行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比例提高至100%,进一步降低了收购成本,加速了去库存进程。
白名单机制:为房企“输血”,稳定市场信心
为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白名单”专项借款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截至2025年9月,已审批通过超过5.6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实际放款率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也实现了同比增长。该机制聚焦于支持房企存量信贷业务的展期和新项目的融资,特别是对“保交楼”项目的优先支持,不仅稳定了市场预期,也切实保障了购房者的权益。
城中村改造:激活需求,改善民生
城中村及危旧房改造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释放住房需求的重要抓手。改造范围已从35个大中城市扩展至全国300个地级市,并新增百万套货币化安置名额。这一措施预计将拉动庞大的住房需求,并带动可观的保障性住房贷款。上海等地的实践表明,城中村改造不仅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更能有效消化存量商品房,实现双赢。
需求侧政策:降低门槛,点燃活力
需求侧的政策支持同样不遗余力。各地纷纷调整首付比例,推广“以旧换新”政策,延长购房补贴期限,切实降低了购房门槛。尤其是在减税降费方面,取消普通住宅标准后,一线城市居民出售持有2年以上的非普通住宅,税费大幅降低,如北京一套1000万的二手房,可为购房者节省高达70万元的税费,极大地降低了换房成本,显著激发了市场活跃度。
新发展模式:从“高杠杆”迈向“高质量”
此次政策调整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加速向“好房子”新发展模式转型。从“高杠杆扩张”转向以民生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将品质、安全、绿色、智慧融入住房建设的各个环节。各地积极响应,推动示范项目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工艺,致力于构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塑造行业新标杆。
市场展望:持续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在多重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下,2025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止跌回稳,甚至企稳回升。惠誉博华预测,2025年全年销售面积降幅将收窄至5%以内,乐观情况下甚至可能实现同比持平。房价方面,跌幅也将大幅收窄。房企流动性将有所改善,央国企凭借其优势将率先受益。
当然,市场回暖之路并非坦途,高库存、供需错配、部分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等挑战依然存在。专项债收购土地和房产也面临着价格撮合、地方国企资金成本等现实问题。然而,挑战之中亦蕴藏着机遇,市场的困境正在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催生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总体而言,2025年9月的房地产新政是一套系统性、全方位的改革组合拳,既有短期内激活市场的“立竿见影”之效,更有着眼长远的制度建设。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楼市回暖曙光已现。在中国政府坚定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决心下,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稳健复苏,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