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王健林提出房地产 “深度调整期”,当时不少人质疑,如今近半年的四大迹象,已把 2026 年房价走势摆得明明白白。
第一个迹象是二手房供需失衡。全国二手房挂牌量超 753 万套创纪录,成交却同比降 15%。不少房源挂数月无人问,买家还反复压价,曾经的 “硬通货” 成了难脱手的资产。
第二个迹象是开发商促销拼尽全力。全国商品房库存 7.6 亿平方米,2025 年到期债务 5257 亿元,资金周转难。三四线开发商甚至把商品房包装成 “老年公寓”,盯着本地老人需求。
第三个迹象出人意料:房贷利率跌到历史最低,两年从 5% 降至 3%,银行审批也简化,可申请的人没见多。居民负债占比达 62% 警戒线,没人敢轻易背房贷,35 岁以上租房者占比升至 35%,买房不再是必需。
第四个迹象是城市分化加剧。一线城市核心区好房仍抢手,县城和郊区房价却下滑,不少县城房价从每平 8000 元跌到 5000 元,郊区新盘降价也少有人问,同一城市不同区域走势差异大。
核心区房价能稳住,靠的是好学校、大医院、地铁等稀缺资源,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还能靠产业吸引年轻人,带学区、近地铁的房子仍稳定成交。
非核心区房价下跌,是因为人口流失 —— 年轻人往中心城跑,留下的多是老人,购房需求少。加上缺高薪产业,没法吸引人口回流,买家更理性挑房,卖家只能被动降价。
政策也加剧分化,利率下调、限购放宽的效果只在核心区,非核心区就算放宽政策,买家怕贬值也不愿买,开发商非核心项目库存高压,不少只能暂停销售。
如今房地产早告别 “随便买都涨”,进入 “好房值钱、差房不值钱” 的阶段,不同需求的人得有针对性办法。
想买房的,不着急住可观望,重点看核心区优质房源,尤其带学区、近地铁的,抗跌性强。3% 的利率虽低,贷款得留够 24 个月房贷当应急资金,避免断供。
打算卖房的,资金压力不大可等等,急需用钱就得合理定价,别因价高滞销。简单翻新房屋,能加快成交。
还在观望的,要关注二手房挂牌量、成交量和政策调整,留意人口流入数据,提前摸清购房资格、首付比例等政策,遇合适机会好把握。
王健林 “房地产黄金时代结束” 的预言已成真,闭眼买房赚钱的年代回不来了。2026 年买房,得盯紧核心位置、稀缺资源、周边产业,才能选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