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年轻人始终是年轻人,姜还是老的辣!
我先丢出结论,卡拉斯的一时口快,不仅暴露了其“井底之蛙的偏见、夜郎自大的傲慢”(中国外交部原话),更让欧盟陷入了“经济受损+内部分裂”的双重困境。中方的反制既捍卫了历史真相,也保护了自身经济利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场外交风波再次证明:国际交往中,尊重事实和相互尊重才是硬道理。
特朗普在2025年9月4日与欧洲领导人的一次视频会议中,以异常强硬的姿态连续下达了两道“死命令”:一是要求欧洲立即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二是要求欧洲加大对中国的经济施压。
尽管多数欧盟国家在2022-2023年已停止进口俄罗斯原油和燃料,但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仍在进口,且存在通过印度等第三国转买俄罗斯石油的现象。俄石油物美价廉,立即切断将推高欧洲能源价格,加剧通胀,冲击工业和民生。
具体而言,中欧之间每年有近8000亿欧元的贸易额,涉及从消费品到工业设备的广泛领域。德国汽车三巨头每年在华销售额占全球营收的三成以上,法国的奢侈品、荷兰的光刻机都离不开中国市场。欧盟委员会内部测算显示,若跟随美国对中国实施新制裁,欧洲明年的GDP可能下降1.2个百分点,这对刚从能源危机中缓过劲的欧洲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欧盟内部在此问题上分歧严重。在之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表决中,法国、荷兰、丹麦、爱尔兰等十国力挺,而德国、匈牙利等五国明确反对,西班牙、意大利等十二国选择弃权。这种分裂深刻反映了各国对华经济依存度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战略考量。
怎么说呢?特朗普的命令和可能引发的中欧贸易摩擦,其冲击波正沿着地缘经济的脉络扩散。若全球供应链真的陷入“新冷战”式的阵营分割,最终可能没有赢家,并将延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欧洲一直以来强调对华“去风险”,但在实际行动中,如何定义和操作风险却绝非易事,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几乎在特朗普向欧洲施压的同时,中国针对欧盟的反制措施也已出台。中国商务部于9月5日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依据初步裁定自9月10日起以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保证金比率15.6%—62.4%)。
当前,欧盟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特朗普的强硬命令和中国的反制措施,迫使欧洲必须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定位:是继续在安全和经济上分别依赖他国,忍受这种战略撕裂带来的痛苦;还是痛下决心,克服内部分歧,真正追求战略自主,在外交、安全和经济政策上找到一条符合自身整体利益的独立道路?
无论如何,大国博弈的棋局复杂而激烈。欧盟的任何决策,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繁荣与稳定,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未来的全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