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飘香百年,资本浪潮下的老字号突围
一、老字号的资本迷思
腊味飘香的街巷里,总有些铺子门前挂着\"百年老号\"的招牌。那招牌上的金字虽经岁月剥蚀,却仍倔强地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一段不为人知的商业传奇。而今,这些老字号纷纷抖落身上的历史尘埃,争先恐后地涌向资本市场,倒叫人想起那\"趋之若鹜\"的典故。
荣业食品,这家源自光绪年间的腊味老铺,近日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招股书。数据显示,其2023年营收达1.3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71亿元,净利润约1400.9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1亿元。一年卖十个亿,挣一个亿,这般业绩在传统食品行业实属难得。如今它拟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WYHG\",计划发行250万股ADS,发行价区间4-5美元,按中值计算市值约1.55亿美元。
这让我想起那些在茶馆里高谈阔论的\"商业奇才\",他们总爱说\"第二曲线\"云云。而今这腊味老铺也要寻它的\"第二曲线\"了,倒不知是福是祸。
二、四代传承的商业变奏
荣业腊味的故事始于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王添福得一秘方,开坊制腊,渐成气候。如今传到第四代王显韬手中,这位1984年出生的\"腊味少东\",倒是个有趣人物。
大学时他曾效仿时下青年,从中山制衣厂批发衣服到校园贩卖,结果铩羽而归。这次失败让他悟出\"隔行如隔山\"的道理,遂决定回归本业。2007年从广东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先在广告公司历练,习得新媒体营销之术,2009年正式接手家业。
这位少东家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便是打破传统经销模式,在\"黄圃腊味一条街\"开设首家直营店。当时众人皆以为此举冒险,他却道:\"既能做品牌推广,也是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个钱必须要花。\"未及一年,店铺便收回成本,随后又在中山、顺德、东莞连开六家分店。
实体站稳脚跟后,王显韬又将目光投向电商。2012年开设天猫旗舰店,后又布局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与杨澜、王祖蓝等明星合作直播带货。2015年注册控股公司筹备上市,2016年推出休闲即食腊肠、自热米饭等新品,2018年成功在韩国科斯达克上市。
有趣的是,这位董事长并非公司最大股东。招股书显示,CEO王婷枫持股26.96%,高于王显韬的16.71%。但王显韬名下关联公司多达17家,在公开场合也更为活跃。这种股权与经营权的微妙平衡,倒像是传统家族企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三、腊味江湖的攻守道
荣业食品此次赴美上市已筹备半年有余。2023年11月递交注册声明,2024年2月获中国证监会备案,3月向SEC提交招股书。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扩张、渠道建设等方面。
从财务数据看,2021-2022年营收稳定在1.3亿美元左右,净利润虽略有下滑,但市场地位稳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其粤式腌肉制品市场份额达17.9%,居行业第二;在整个腌肉制品市场也占据9.2%的份额。
除传统腊味外,荣业还开辟了\"匠王\"、\"狂客\"等休闲零食品牌,并进军冷冻食品领域,形成三大产品矩阵。广东中山的工厂拥有12条腊味生产线、6条零食生产线和2条冷冻食品线,年产能可观。2023年又新增烘焙和包装生产线,持续扩大产能。
销售渠道方面,目前有7家自营门店、72家零售网点,以及7个电商平台。但线上销售占比仅2%左右,线下仍是主力。这种\"重线下、轻线上\"的渠道结构,在数字化时代显得颇为传统,或许正是其寻求资本助力的原因之一。
四、老字号上市潮的冷思考
近来老字号排队IPO已成风潮。同仁堂医养集团拟赴港上市,宏济堂启动IPO辅导,民生健康去年登陆创业板。但老字号上市之路多舛:汉王药业、德州扒鸡、八马茶业等均折戟沉沙。即便上市成功者,如张小泉、狗不理等,也面临经营困境。
这让人不禁思考:上市真是老字号的救命稻草吗?资本市场追捧的是增长故事,而老字号的价值往往在于守成。当\"百年传承\"遇上\"季度财报\",当时光沉淀碰上增长压力,这种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荣业食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保持传统的同时积极求变:产品创新、渠道拓展、资本运作,四代传人展现出了难得的商业敏锐度。
腊味虽小,却承载着岭南人家的味觉记忆。当这缕腊香飘向大洋彼岸的纳斯达克,我们期待它不仅能赢得资本青睐,更能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毕竟,商业的成功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那挂在屋檐下经阳光与时光共同酿造的人间至味。
愿这百年腊香,在资本的风烟中不改其醇;愿这老字号的故事,在时代的浪潮里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