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渠道深度渗透的市场环境中,未授权销售已成为品牌发展的 “隐形陷阱”—— 看似只是个别商家的违规行为,实则会像多米诺骨牌般引发品牌声誉受损、市场秩序混乱等连锁反应。对品牌而言,认清未授权销售的危害、掌握科学投诉方法、筑牢版权保护防线,是保障长期发展的关键。
一、未授权销售的三重核心危害,品牌需高度警惕
未授权销售绝非 “无授权卖货” 这么简单,其负面影响会渗透到品牌运营的多个关键环节,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品牌声誉持续受损,消费者信任逐步瓦解
未授权商家往往以 “短期盈利” 为目标,既不注重产品质量把控(部分甚至销售仿冒、瑕疵品),也缺乏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当消费者购买后遭遇质量问题无法退换、售后咨询无人回应时,并不会将责任指向违规商家,而是直接对品牌产生负面认知,如 “这个品牌品控差”“售后毫无保障”。更严重的是,失望的消费者可能在社交平台、投诉网站分享负面体验,导致负面评价扩散,原本积累的品牌好感度被快速消耗,甚至造成核心客群流失。
2. 市场秩序陷入混乱,正规代理商积极性受挫
品牌的授权代理商通常经过严格筛选,需遵守品牌制定的价格体系、销售区域划分,并承担品牌推广、客户维护等成本。但未授权商家无需受这些规则约束,常通过 “低价倾销”“跨区域窜货” 抢占市场 —— 同样的产品,未授权商家售价更低,直接导致正规代理商销量下滑、利润空间被压缩。长期处于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环境中,正规代理商的经营积极性会被严重打击,部分可能选择终止合作,最终让品牌失去稳定的销售网络,市场秩序彻底失控。
3. 品牌版权遭侵犯,权益保护陷入被动
从法律层面看,未授权销售本质是侵权行为:商家未经许可使用品牌商标、产品外观、官方宣传素材,均涉嫌侵犯品牌的商标权、著作权或专利权。若品牌对这类行为放任不管,不仅会让更多商家产生 “不授权也能卖,无严重后果” 的错觉,导致侵权行为蔓延;还会向外界传递 “品牌不重视自身权益” 的信号,后续即便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也可能因 “此前未及时制止侵权” 增加举证难度,陷入 “维权难、成本高” 的恶性循环,削弱自身权益保护力度。
二、品牌投诉未授权商家的实操路径,三步即可落地
面对未授权销售,品牌无需被动应对 —— 主流电商平台均设有知识产权保护通道,且操作逻辑一致,只需按 “注册 - 备案 - 投诉” 三步操作,即可有效制止侵权行为。
目前,抖音、淘宝(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核心均围绕 “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其他权利” 四大类别受理投诉。整个流程清晰易懂,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完成平台账户注册。在对应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页面,按要求填写品牌信息,提交企业营业执照(个人品牌需提交身份证)、品牌基础证明等材料,完成账户注册 —— 确保账户主体与权利主体一致,避免因身份不符影响后续投诉。
第二步,进行权利备案。这是投诉的核心前提,需提交品牌相关的权利证明材料:如商标注册证、专利证书、著作权登记证等,证明品牌对涉案知识产权拥有合法权利(或授权)。备案材料需真实、完整,平台审核通过后,方可发起投诉。
第三步,发起针对性投诉。根据未授权商家的具体侵权行为(如使用品牌商标、盗用官方图片、销售专利产品),选择对应的权利类别,上传侵权证据(如侵权商品链接、截图、对比材料),提交投诉申请。平台审核通过后,会对侵权商家采取产品链接下架、删除,甚至账号限制等措施,有效制止侵权。
需注意,材料准备是投诉成功的关键,品牌需提前备好三类核心文件:
三、守护品牌版权、防范侵权,两大关键行动要落实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专利与版权已成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想要从根本上避免侵权,品牌需从 “意识建立” 和 “专业维权” 两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
一方面,品牌内部需强化 “版权先行” 意识。在产品研发(如外观设计、核心技术)、品牌建设(如商标注册、LOGO 设计)、宣传推广(如官方图片、视频创作)等环节,提前完成知识产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著作权登记),做到 “先确权,再推广”,为后续维权奠定法律基础。同时,定期对全网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未授权销售、侵权使用品牌素材的行为,“早发现、早处理”,将侵权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另一方面,维权环节需重视 “专业性”。许多品牌自行维权时,常因 “材料提交不规范被驳回”“不熟悉平台规则导致投诉效率低” 等问题耗时耗力。此时,可借助第三方控价公司的专业能力 —— 这类公司拥有熟悉各平台规则的维权团队,配备全网侵权监测系统,能快速定位侵权商家,精准准备投诉材料,无论是处理速度(如侵权链接下架时效)还是维权效果(如侵权行为遏制率),都比品牌自行操作更有保障,帮助品牌高效解决侵权问题。
结语
未授权销售对品牌的危害具有 “隐蔽性” 和 “扩散性”,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逐步侵蚀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品牌需清醒认知其危害,熟练掌握平台投诉路径,同时强化内部版权保护意识,必要时借助专业力量 —— 唯有主动出击、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防范未授权销售,守护品牌权益,为长期稳定发展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