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法院的一纸裁决,犹如投石问路,为“总统扩权”打开了一条颇具争议的裂缝。
此前,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挥舞关税大棒,频繁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在未获国会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推行关税措施。此举不仅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普遍震荡,更让行政令的效力一度凌驾于国会立法权之上。然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8月29日的裁决中明确指出,总统的此类关税措施属于“违法越权”,言下之意,总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加征关税。
这场裁决的影响,远不止于关税层面,它更是一场关于权力边界的公开较量。
尽管裁决的最终生效尚待10月14日,但特朗普政府已表明将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保守派占据六席,过往的判例也显示其在诸多议题上倾向于支持白宫的立场。即便最终判定特朗普败诉,以其团队一贯的行事风格,也不排除会继续寻找制度上的其他漏洞,以期实现“扩权”的目标。
这并非特朗普政府首次遭遇“违宪违法”的指控。据统计,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已被诉至法庭的案件数量已超过300起,从非法冻结教育经费到取消灾害减缓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政策领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院长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本届政府存在“系统性的违宪行为”。
美国长期以来将自身标榜为“法治灯塔”和“三权分立典范”,然而现实的演变却日益显露出权力博弈的戏剧性。“国家紧急状态”的启动变得轻而易举,总统行政令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钥匙”。自1977年相关法律生效以来,特朗普是首位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加征关税的美国总统,这无疑是对“制衡”原则的严峻考验。曾经备受推崇的“制衡”机制,如今似乎沦为了一纸空文,而“民主”的理念,也渐变为党派之间无休止的较量。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在得知裁决后的首要反应并非深刻反思,而是将矛头指向法院,指责其“高度党争化”。这种将一切议题,无论大小,都视为政治攻击工具的态度,已成为特朗普政府的标志性特征。从抗击疫情、救灾援助,到移民政策、教育改革,乃至关税的制定,似乎都不是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而是服务于权力斗争的需要。
在美国社会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背景下,“身份认同”的重要性似乎压倒了“个人能力”,“阵营站队”的优先度超越了“务实解决问题”。专业知识被政治立场所取代,理性讨论让位于情绪化的宣泄,曾经有效的制衡机制正步步失效,令人不禁担忧“草台班子治国”的观感是否会成为现实。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地宣称:“你们在摧毁美国!”然而,或许真正对美国造成侵蚀的,恰恰是这种无休止的内耗、社会撕裂以及对权力的无度追逐。
当一艘巨轮的舵手与船员们,都沉溺于关于航向的激烈争吵,而无人真正掌握航行的技能时,这艘船,又将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