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说事儿向来靠谱,不是空口白话。今年年初他对房地产的判断,现在看都一一应验了。
不像有些分析光说空话,他的观点总能戳中要害,等回头再看,才发现早说准了。现在他又抛出明年的房地产预言,语气特笃定,还说 “大概率还会对”,得好好听听关键在哪。
当年黄奇帆说,中国每年新房交易量会从 17 亿平米慢慢降到 10 亿平米以下,好多人都嗤之以鼻。
有人说他故意唱衰楼市,还有人觉得他不懂市场。可他的判断有三个依据:城镇化率到 65% 了,快碰 70% 的天花板;大拆大建的时代过了,旧改换了城市更新的方式;
再就是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从改革开放初的 6 - 7 平米涨到 40 多平米,基本需求早满足了。六年过去,数据给出了答案。
2021 年中国新房成交量冲到 18 亿平米的高峰,之后就一直跌。2024 年跌到 9.7 亿平米,降幅 12.9%。
2025 年上半年成交 4.58 亿平米,比去年同期还降 3.5%,估计全年会稳定在 10 亿平米以下。一个当初没人当回事的预言,最后真成了行业现实。
楼市寒冬是不是真来了?看五大数据就清楚。对比 2020 年和 2024 年的关键指标,变化太明显:
房地产总建筑量从 22 亿平米暴跌到 6 亿多平米,跌了约 65%;一手房销售从 18 亿平米降到 5 亿平米,跌了约 60%;
土地批租从 8.7 万亿降到 3 万亿,跌幅约 65%;房价比基准期跌了 40 - 50%;房地产融资比基准期降了约 50%。
这轮调整不是短期波动,是结构性变化。背后原因很实在:2024 年结婚登记才 610.6 万对,比去年降 20.5%,买房需求自然少了;
房价不涨了,投资客没了赚钱动力;各地政府虽出了不少救市政策,可市场反应平平。很明显,楼市已进入新阶段。
老百姓最关心未来十年房价,黄奇帆给了五大判断。他说未来十年房价平均涨幅会低于 GDP 增长率,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
他觉得这轮调整是中国房地产 2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但楼市火了二十年,调整也正常。
而且中国和美国次贷危机、日本泡沫破灭不一样。中国从没允许零首付,不良债务没打包成债券,没有高杠杆金融风险。
更关键的是,中国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才 48%,日本 90 年代就到 77% 了,中国还有 30 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
政府会推出大规模收储计划,规模可能达 10 万亿。政府用 6 - 7 折价格收库存房,改成国有保障房出租,再通过 REITs 发债收回资金。
这样既能给老百姓提供 4% 收益的稳健理财,又能保障约 15% 人口的住房需求,还能帮开发商去库存。
房企会深度调整,负债率从现在的 80 - 90% 降到 50% 左右,企业数量从 9 万多家减到 2 万家以内。要知道,美国房地产市场也就约 500 家开发商。
房价收入比会从现在的 23 - 30 年降到 10 - 20 年,未来目标是 8 - 10 年。预计 2025 年后,房地产不再拖 GDP 后腿。
面对楼市变化,不同人该咋应对?刚需家庭要是真需要房子,趁政策鼓励时买也行,但房贷月供得控制在家庭月收入 30% 以内,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改善型需求的家庭,最好等房价去泡沫后再出手,那时价格和选择都会更好。现在换大房子,说不定会高位接盘。
投资型买家别盲目抄底。房地产早不是暴利行业了,短期内大幅升值基本不可能。
与其把钱压在房子上,不如找些收益更稳定的投资渠道。对普通人来说,房子回归居住属性是好事,房价和收入匹配了,买房压力小了,生活质量才能提上去。
房地产曾经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最高时占 GDP 近 30%。可现在这个比例在降,房地产正回到本质 —— 解决居住问题,不是快速增值的工具。
黄奇帆的预测显示,中国房地产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但有化解风险的制度基础和人口红利。
他觉得 2025 年是房地产止跌回稳的起点,未来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提高、人均住房增加,楼市会转向存量房交易和改善需求,新房建设会慢下来。
房地产不再暴利,但会变成更健康、更稳定的产业。
说到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当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老百姓买房压力小了,生活质量高了,整个社会才能更健康发展。
黄奇帆的预言提醒咱们,任何市场都有周期,盲目跟风只会有风险。不管楼市咋变,理性看待、量力而行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