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越是想要得到的东西,往往越难以到手,而中方则顺其自然,却能在多个领域同时开花。今年年初,中企以不到5亿美元的低价成功收购了英美资源集团在巴西的镍业务。半年时间过去,美欧方面越想越觉得“亏”,于是动用政府力量介入。恰逢韩国总统李在明访美之际,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华加征关税,甚至扬言可能对中国实施高达200%的制裁。
那么,英美资源集团与巴西的镍矿项目,最后是如何被中企低价收购的呢?事情背后其实涉及一个较长的过程。原本,2024年美国与英国合作在巴西投产,进展初期相当顺利。但随着特朗普上台,他对巴西施加了高关税压力,美巴关系迅速恶化,英美资源集团在当地的镍业务因此陷入困境,只能寻求转手。当时有两家买家表现出浓厚兴趣:一家是荷兰某大型矿企,另一家则是中企。结果出乎意料,尽管荷兰方面开出了更高的价格,但却败给了出价少了整整4亿美元的中方企业。
按常理,价高者得,但这次并未如此。荷兰矿企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提交了一份资料,声称中国已经掌握全球60%的镍产量,如果再收购巴西镍矿,将导致市场过度集中,并可能出现“卡脖子”风险,增加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听上去理由充足,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中国掌控全球60%镍产量”的说法,直接遭到英美资源集团否认。他们认为荷兰矿企夸大数据,是为了制造紧张氛围,逼迫交易向自己倾斜。事实上,英美资源集团之所以最终选择中企,根本原因在于其稳定可靠,而荷兰矿企自身却存在监管障碍和财务问题,无法让卖方放心。换言之,失败的根本在于荷兰方面的不稳定,而非价格问题。
其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过去数十年的资源贸易中,从未有过恶意抬价或“卡脖子”的行为。当前稀土出口的调整,本质上是对特朗普高关税政策的反制,而不是任意妄为。从巴西的角度,将资产交给中企不仅能获得稳定的合作伙伴,也符合全球供应链的长期安全利益。
然而,美欧却不断渲染危机,根本目的还是争夺镍矿资源。尤其是特朗普,他把恢复美国金属和矿产生产视为优先事项。正如《圣保罗页报》报道,美国钢铁协会已正式向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信函,要求特朗普就此事向巴西施压。偏偏两国因关税问题关系紧张,如今正常的商业收购,却被强行政治化,美国甚至要求巴西寻找替代方案,以保证战略资源市场化。这种做法,未免显得手伸得太长。
事实一再印证特朗普的野心。在李在明访美期间的记者会上,特朗普果然借题发挥,当场叫嚣中国必须向美方提供稀土磁体,否则将考虑征收200%的关税。与此前无数次的威胁如出一辙,其可信度几乎为零。要知道,在中美自4月份开始的关税战中,数值几度飙升,到累计125%时,中方直接表态,即便美方再加码,也不会回应。因为在这个幅度下,相关商品已经完全丧失市场竞争力。
与特朗普一味追求“逞口舌之快”不同,中方在反制过程中始终提供事实和数据支撑,既有理有据,又展现出自信。显而易见,特朗普若继续威胁对华加征关税,绝不是明智之举。美国若真想推动关键矿产发展,可以通过合作与谈判解决问题,而中国是否放开出口,也完全取决于双方关系的氛围。问题的根源,正是特朗普错误的关税政策,不仅冲击了中美经贸,也波及整个全球供应链。
从数据上看,关税给美国带来的积极效果几乎微乎其微。特朗普应当认清现实,美欧在处理问题时,也应基于真实数据,而不是选择性挑选对己方有利的信息。否则,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既费力又无收获,这样的操作,何必坚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