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虽然充满潜力,但如何把握机会,却成为每一位创业者都要面对的挑战。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晓天
编辑|张昊
头图来源|受访者
近几年,一项原本属于小众的极限运动,正在城市里迅速走红——攀岩。根据《中国攀岩行业发展报告(2024)》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811家攀岩馆,比2023年底增加了175家,同比增长率高达27.5%。这个数字背后,不仅是资本和创业者的入场,也是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切身感受到的变化。
在北京生活的小周直言,自己直到今年夏天才发现,家附近10公里范围内就新开了两家攀岩馆。来自上海的“我攀”创始人黎双富更直观地描述了“攀岩热”:在浦西黄浦江边的一条街上,短短几百米竟然开出了十几家攀岩馆,而且几乎家家都有人气。这样的场景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
小周是一个“新岩友”,大约一年前被朋友带去体验,从此便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她觉得攀岩不仅对肩背肌群有极佳的锻炼效果,非常适合常年久坐的上班族,而且过程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比起传统健身项目更容易让人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攀到顶点时的成就感,会让人特别有征服欲。”她这样形容。事实上,许多岩友的入坑经历都与她类似。
香蕉攀岩的创始人钱小磊就是典型的例子。2017年,他第一次接触攀岩,很快便被这项运动所激发出的独特成就感所吸引,最终干脆从爱好走向创业。如今,他的攀岩馆已经在全国开出16家门店,年营业额达到数千万元,攀岩逐渐成为一门能支撑规模化发展的生意。
黎双富则是资深的攀岩发烧友。在正式创业前,他与企业家朋友们曾跟随前国家队总教练赵雷训练多年,“我攀”攀岩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萌芽。后来,万科创始人王石成为联合创始人并参与投资,360创始人周鸿祎也作为首位天使投资人加入。资本和资源的进入,让这家攀岩馆一开始就站在了行业风口。
但机会背后也充满困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行业热度在升温,但创业者们依旧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小红书上有不少新手创业者交流心得,有人困惑于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规模,有人苦恼于场馆如何运营。钱小磊坦言,即便经过多年发展,他依旧觉得行业还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谈“爆发”或许为时尚早。
如何拉新,成为摆在所有攀岩馆面前的难题。黎双富坦言,顾客往往需要2至3次体验才能真正爱上攀岩,第一次尝试时甚至可能因为签署风险告知书而打退堂鼓。安全性仍是大众最大顾虑,小红书上“危险”一词的高频出现足见消费者心态。
尽管如此,两位创始人依然看好未来市场。钱小磊透露,二三线城市对攀岩的需求正在逐渐显现,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希望他们去当地开馆。黎双富则认为,大多数创业者目前的商业模式单一,缺乏明确定位。如果能精准找到目标人群与匹配的城市,依旧有巨大机会。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钱小磊至今仍记得2017年第一次走进一家简陋的攀岩馆时的震惊。没有空调,环境昏暗,只见光着膀子的大汉在岩壁上攀爬。那时,攀岩还被普遍视作“精英小圈子运动”。但正是运动本身带来的挑战性和成就感,让他难以割舍。2019年,他终于把“要是攀岩馆在自己手上或许能做得更好”的念头付诸实践,先是开了第一家馆,随后花100万元接手了当年让他入坑的那家攀岩馆。
创业的过程并不轻松。最艰难时,他刷爆了所有信用卡和借贷额度,甚至让员工帮忙组织飞盘活动以补贴馆内开销。有人搬钢筋,有人焊岩壁,硬是把场馆撑了下来。直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举行)首次将攀岩纳入正式项目,这项运动才逐渐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到2022年,小红书上的相关帖子数量已突破10万篇。
价格高昂也一度成为攀岩的“门槛”。北京的攀岩馆次卡价格常在100元以上,上课则动辄200元。装备价格更是不菲:一双攀岩鞋约500元,一根安全绳同样数百元。小周直言,岩友之间甚至会因为装备产生“社交比较”,因此通常不会只买一套。
然而,攀岩的魅力并不仅限于运动本身。它逐渐成为都市白领的解压方式。COG攀岩馆的创始人正前观察到,很多人把攀岩当作对抗压力的出口,因此他把营业时间延长到午夜12点,以便再晚下班的上班族也能来运动。社交平台上也常有人将攀岩与商业领袖的“专注品质”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一种培养耐心和决策力的运动。
黎双富创业初期,曾试图通过承接企业团建来吸引白领群体,但随着企业缩减预算,这一模式并不理想。倒是青少年群体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他创立了“ClimberA”青少年俱乐部,不到一年时间便有学员在国家级赛事中摘得冠军。数据显示,参与青少年攀岩的家庭大多属于中高收入群体,这也让业务逐渐成为新的营收支柱。
不过,攀岩馆的经营门槛依旧不低。建馆成本动辄数百万元,选址对层高有严格要求,合适的场地往往少之又少,且租金高昂。为了保持竞争力,有些馆在硬件和服务上不断加码,例如香蕉攀岩专门设置静音仓,方便运动者临时办公;“我攀”则免费提供装备和水果,以强调差异化体验。
然而,价格战和盲目扩张并不足以保证成功。黎双富承认,自己开馆一年多仍处在“小亏”阶段,但他和团队目标是在年底实现盈利。钱小磊则显得更为乐观,认为现有的营收规模足以支撑全国扩张。
对于后来者而言,盲目跟风风险极高。在小红书的讨论区,有人声称三个月即可回本,也有人直言“奔着赚钱就别开馆”。一位创业者甚至在听取多方意见后选择放弃,感叹“100万砸进去可能听不到响”。
赛道确实新,机会真实存在,但如何把握,仍是对每个创业者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