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中国启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二十余载的光阴倏忽而过。在这段岁月里,房地产市场如同坐上了火箭,价格一路飙升,其涨幅之高,相信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回望过去,那些在房改初期便已购入房产的幸运儿们,如今资产早已实现大幅增值,甚至可以说,不少人正是凭借着几套房产,悄然实现了人生的财富跃迁。
正是这片广阔而充满机遇的房地产市场,催生了一批以“炒房客”为代表的群体,同时也带动了房产中介行业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房价的节节攀升,离不开这些“逐利者”的推波助澜。这些“炒房客”的队伍,早已不再局限于个体投资者,众多大型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入局,他们通过大规模囤积房源,制造销售火爆的假象,进而推高了房屋的售价。然而,时移世易,如今市场逐渐饱和,加上国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调控政策,未来五年,那些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的群体,恐怕将要面对两大严峻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变现难度的骤然提升。 纵观那些坐拥多套房产的投资者,其购房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即所谓的“投机”心态。正如新华社在一篇题为《合理房价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所在》的文章中所强调的,“要保持房价的合理性,并建立起一个能够兼顾各类人群的住房供应体系。”
与此同时,相关消息也透露出国家未来将积极推行“租购并举”的住房政策,廉租房和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性住房体系也将加速构建和完善。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的空间几乎被彻底挤压。即便选择出租,其收益也难以与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和共有产权房形成有效竞争。而若是选择将房产长期持有,还将面临持续的维修、物业管理等额外费用支出。因此,对于多套房产的持有者而言,想要顺利地将房产“变现”,无疑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资产贬值的风险亦不容小觑。 《经济日报》刊文《调控打补丁,谢绝炒房客》,再一次明确了“房住不炒”的决心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对于那些当初仅仅是为了投资、期望通过房产获利的普通商品住宅而言,除了自住需求之外,其未来的增值空间已然微乎其微,甚至趋近于零。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假如在五年前,您以100万元购入一套房产,时至今日,即便房价没有下跌,依然价值100万元,但从实际购买力来看,这100万元在五年后的购买力早已不如从前。由于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五年后您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额才能购买到同等价值的商品。也就是说,持有多套房产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面临资产的实际贬值。
事实上,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是许多中国人毕生追求的梦想。然而,一组组数据表明,那些真正需要房产的人,如今大多已经拥有;而对于那些尚未购房的群体,未来也将有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多样化的住房选择。在更加健全和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之下,商品房的刚性需求必将大幅缩减。因此,我个人认为,那些当初出于投资目的而购入的多套房产,在未来的五年内,将不得不面对变现困难和资产贬值的双重困境。综合各方面迹象来看,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正在显现的趋势。您对此又持何种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