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边是中国大幅放开稀土出口,7月对美出口量从46吨猛增至619吨,展现十足合作诚意。
另一边却是美国驻华使馆公然给中国贴上"敌对国家"标签,在舆论、经济、教育三条线同时发力,完全一副翻脸不认人的架势。
这种"拿货就翻脸"的操作打的什么算盘?中美稀土较量将走向哪里?
作者-山
75%暴增的稀土刚到手,美国就连下三道狠手
数据不会撒谎。7月中国稀土磁铁出口达到5577吨,比6月份足足增长了75%。
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对美国释放的实实在在的善意。从5月的46吨到6月的353吨,再到7月的619吨,对美稀土出口呈现火箭般的增长轨迹。
要知道,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美国80%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这些"泥土"般不起眼的金属,却是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特斯拉电动车都离不开的关键原料。
按理说,解了燃眉之急的美国应该心怀感激才对。
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
8月18日,美国驻华使馆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把中国定义为"敌对国家",这种外交辞令的突然升级,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更过分的是,美方还无端指责中国向美国输出"非法电子烟产品",甚至暗示中国涉及什么"基因工程改造",这种毫无根据的造谣抹黑,已经突破了正常外交的底线。
舆论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重拳还在后面。
教育领域,美国边境执法部门开始对中国留学生实施歧视性盘查,有学生被带入"小黑屋"长达70多小时,理由仅仅是"你是中国人"。
经济领域,美国财政部以"协助伊朗石油运输"为借口,对两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冻结资产,拉黑清单,长臂管辖的霸道嘴脸暴露无遗。
从舆论抹黑到教育围堵,再到经济制裁,美国这三记重拳招招致命,时间点选择也颇为"精准"——正好卡在中国大幅增加稀土供应之后。
三个月内从伙伴到敌人,华盛顿变脸速度刷新纪录
美国对华定位的变化,其实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
奥巴马时期,华盛顿还在谈"合作共赢",当时的表述是"建设性伙伴关系"。特朗普上台后,中国被重新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关税大棒挥舞不停。
美国政府本想延续前任的对华强硬路线,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通胀高企、供应链断裂,美国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时候,中国的稀土供应就像救命稻草一样珍贵。
于是,我们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
今年5月,中美达成关税暂停协议,中国商务部随即宣布暂停28家美企的稀土出口管制,给了90天的缓冲期。8月又延长90天,中方展现了足够的诚意。
然而,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的话道出了真相:"中国韬光养晦让我们误判了20年。"
说白了,美国以为中国还是那个唯唯诺诺的"潜力股",没想到早已成长为不容忽视的"实力派"。山东舰下水、空警-3000首飞、华为5G技术领先,这些都在提醒华盛顿:时代变了。
更让华尔街焦虑的是经济数据。
摩根大通在华利润率比在美国本土还高出12%-1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远比想象中深。
明明离不开,却又想摆脱,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美国当前的分裂政策。
一方面,经济上继续从中国获益,稀土、芯片、制造业,哪一样都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政治上要体现"对华强硬",满足国内政治需要。
于是,"拿货就翻脸"成了华盛顿的标准操作。
稀土背后的算盘,美国如何把资源变成武器
透过稀土这个窗口,我们能看清美国霸权逻辑的真实面目。
什么叫"资源外交"?简单说就是利用别国对关键资源的依赖,达到政治和经济目的。美国在这方面可是"老师傅"。
回顾历史,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表面上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际上是石油控制权。对委内瑞拉制裁,名义上是"民主自由",本质上还是石油利益。
现在轮到稀土了。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响:先通过贸易谈判拿到稀土供应,稳住军工生产和新能源转型的节奏,然后回过头来用政治、军事、科技等手段全方位遏制中国。
这种"先索取后背叛"的套路,在国际关系中屡见不鲜。
问题是,中国不是伊拉克,也不是委内瑞拉。
早在2025年4月,中国就对钐、镝等7类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全球价格瞬间暴涨300%,让西方军工企业叫苦连天。这一招让美国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卡脖子"的滋味。
更关键的是,中方的稀土开放是有条件的。
6月的中美稀土协议,是在美方同意部分半导体设备解禁的基础上达成的,并非无条件开放。中方明确保留随时收紧出口的权利。
面对美国的三重打击,中方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
外交上,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用"三个严重"定性美方行为:严重侵犯权益、严重阻碍往来、严重破坏交流。立场鲜明,毫不含糊。
法律上,启动《反外国制裁法》,把洛克希德·马丁等美企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经济上,抛售413亿美元美债,虽然金额不大,但信号意义明确:中国不会被动挨打。
美国想空手套白狼,中国这张王牌还会怎么打
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稀土博弈折射的是大国关系的深刻变化。
过去40年,全球化的基本逻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美国提供技术和市场,中国提供制造和资源,日韩提供精密加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
但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
美国发现,过度依赖中国让自己在战略竞争中处于被动。中国掌控了稀土、锂电池、太阳能板等关键产业链,这意味着美国的"脖子"被别人捏在手里。
于是,"脱钩断链"成了华盛顿的新口号。
问题是,全球化不是你想断就能断的。
以稀土为例,虽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都有稀土矿,但开采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工艺落后,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中国。即使勉强开采,成本也是中国的3-5倍。
更重要的是,稀土不只是挖出来就能用的。
从稀土矿到稀土金属,再到稀土磁材,整个产业链条中国都占据绝对优势。全球90%的稀土冶炼、80%的稀土加工、70%的稀土应用都在中国,这种产业链优势不是一两年能够替代的。
面对这种现实,美国的选择其实很有限。
要么真正与中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么承担"脱钩"的巨大成本,重新构建产业链。要么继续玩"双标"游戏,一边依赖一边遏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选择了第三种。
但这种策略能维持多久?
中国已经开始布局稀土产业链的全球化。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投资稀土项目,与巴西、智利建立锂资源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华为的昇腾910B芯片性能逼近英伟达A100,中芯国际28纳米良率追平台积电,这些都在告诉世界:技术封锁只会加速中国的自主创新步伐。
更深远的影响是,全球正在进入"资源外交"新时代。
结语
从稀土博弈能看出,美国那套霸权逻辑已经从"合作共赢"彻底转向"零和思维",这不是政策调整,是本性暴露。
未来全球进入"资源外交"新阶段,手握关键资源的国家将重新洗牌地缘版图,中美较量的焦点也从贸易转向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中国该如何打好稀土这张牌?你觉得我们的底线应该划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