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云酒头条)
通过试销期的设置,茅台实际上是在寻找真正理解光瓶酒运作、具备创新渠道能力的新型合作伙伴。
这种看似简单的试销安排,很可能引领酒业渠道合作进入一个更加务实、更加平等的新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酒企开始不再盲目追求渠道数量,而是专注于渠道质量,酒业的渠道变革才真正走上了精细化、现代化之路。
文|宋玥
本周,茅台集团保健酒业公司的一纸招商公告在酒业渠道圈掀起了不小波澜。
其新推出的“台源光瓶酒”未循惯例直接招募经销商,而是设置了一道30-90天的“试销期”门槛,经销商须通过试销考核,方能正式签约。这看似普通的渠道政策,背后折射的却是酒业渠道变革的新思维。
从本质上看,茅台保健酒业此次设置的试销期与职场中的“试用期”异曲同工。它创造了一个双向选择的机会窗口,让厂商与经销商在正式“联姻”前,能基于实际市场表现进行相互评估。
对厂家而言,试销期是检验经销商真正实力的试金石。经销商的终端开拓能力、团队执行力、市场推广思路不再只是PPT上的文字,而变成了看得见的动销数据。这种“实践检验”有效降低了厂商的渠道风险,避免陷入“选错经销商”的被动局面。
而对于经销商,试销期同样是一次宝贵的“实地考察”机会。他们可以评估厂家的支持力度、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利润空间的真实性,以及品牌方的经营理念是否与自身匹配。这种合作体验给了渠道商一个低成本试错的机会,避免因盲目签约而陷入后期进退两难的困境。
茅台此次针对台源光瓶酒设置试销期尤其值得玩味。作为一款定位“家庭聚会、朋友小聚、个人独饮、户外露营”的光瓶酒,台源与茅台传统的高端礼品酒有着截然不同的渠道逻辑和操作思路。它更需要餐饮、社区店、新零售等碎片化渠道的渗透,更需要贴近消费者的创新营销方式。
通过试销期的设置,茅台实际上是在寻找真正理解光瓶酒运作、具备创新渠道能力的新型合作伙伴。
这种试销期模式的推出,也反映了酒业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在酒业高速增长期,品牌方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经销商往往需要支付高额保证金才能获得代理权。
而随着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品牌方开始更加重视渠道伙伴的质量而非数量,更加关注终端的精耕细作而非简单铺货。试销期的出现,标志着酒业渠道关系正从传统的“强弱关系”向“互利共赢”转变,从“单向选择”向“双向匹配”升级。
当然,试销期模式要发挥应有作用,还需要品牌方建立公平透明的考核机制。如同企业的员工试用期需要明确考核标准一样,厂商也应当为经销商试销期设定清晰的评估维度,包括市场覆盖率、动销率、价格体系维护、品牌形象建设等具体指标,避免试销期沦为单方面的市场试错或渠道压货的工具。
茅台台源试销期的设置,为酒业渠道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酒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厂商与经销商的关系需要更加精准的“匹配度”,需要更多基于实际市场表现的“双向选择”。
这种看似简单的试销安排,很可能引领酒业渠道合作进入一个更加务实、更加平等的新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酒企开始不再盲目追求渠道数量,而是专注于渠道质量,酒业的渠道变革才真正走上了精细化、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