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被挪用去炒股等投资理财领域的贷款资金不止信用卡资金,也有部分投资者借助消费贷入市。
近期,在各大投资论坛上,类似的借贷炒股经验分享帖正在迅速增多,一些投资者除了通过信用卡,还通过消费贷入市。
有曾借贷炒股的股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称,此前她在某银行借款2万元消费贷,通过银证转账至股票账户,第二天就收到银行电话,要求立即还款。
去年以来,银行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近期消费贷也迎来了“国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予以财政贴息,首批划定23家贷款经办机构。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及消金机构内部正在贯彻执行贷款贴息政策,表态将优化办理流程,简化办理手续,提升服务质效,推动政策尽快实施。由于本次贴息政策覆盖面广,深入到日常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多个场景,无形中提高了对银行贷款资金贷后管理的要求。
部分银行对违规套取消费贷贴息提出了警示。
农业银行表示,对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的,包括“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该行严格予以禁止。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该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对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纳入个人不良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贷款资金挪用一直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尤其在当前消费贷享受贴息政策支持、覆盖场景扩大的背景下,更低的资金成本可能加剧套利冲动和资金挪用风险,对银行贷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银行亟需强化合规经营,通过增强资金流向监测、优化风控模型精准度,并主动加强消费者风险教育,在促进消费扩张的同时严守风险底线,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需在流程上强化贷前场景真实性核验、贷中动态追踪资金流向、贷后对违规行为快速预警处置,同时联动支付机构、监管部门共享数据,守住消费贷资金不流入股市的底线。
对于投资者而言,武泽伟认为,首要的是牢固树立合规意识,严格区分消费与投资用途,坚决不触碰用信贷资金炒股的红线,这不仅是遵守规则,更是对自身财产和信用记录的必要保护。投资决策应秉持理性与长期视角,使用自有闲钱投资,充分认识到股市的风险,避免盲目跟风和贪婪驱动下的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