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李嘉诚现在正在用骨折价疯狂抛售湾区房产!
懂行的一看就能明白,他这并不是正常的商业操作,而是他用毒辣的眼光,瞅准时机准备“跑路”的信号。
不过正在他以为自己这次可以全身而退的时候,中央亮剑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那么李嘉诚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不惜亏本也要极力清仓呢?这背后到底是战略撤退还是财富流向的巨变呢?
时间的力量与财富密码
97岁的李嘉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抛售资产,这并非简单的商业收缩,而是其一生信奉的资本哲学的终极实践。
他曾说“永远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句话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大撤退的信号。
从中国内地到香港,再到全球港口,长实集团的资产处置清单越来越长。
公众对此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视他为精准把握市场时机的“神话”商人,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纯粹的投机者,与那些创造了实质性商品的互联网或汽车企业家有着本质区别。
然而所有评价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建立在一种独特的资产价值套利模式之上。
现在随着内外环境的剧变,这个模式的根基正在动摇,解构他这场规模宏大的资本再平衡,或许能让我们看清一个时代的潮水是如何退去的。
李嘉诚的财富引擎,并非来源于高超的建筑技艺或销售能力,而是一种将“时间”运用到极致的艺术。
他的核心商业模式可以概括为“低价拿地、长期持有、高价卖出”,通过拉长开发周期,充分捕捉土地资产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增值。
他追求的不是项目开发的即时利润,而是对城市发展和土地价值的长期精准预判。
这种模式让他能够以极低的成本锁定未来的高额回报,成都的南城都汇项目,是这个模式的典型样本。
长实集团在2004年拿下这块地,原计划开发8期,然而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项目仅仅开发了6期。
最终这个未完工的项目被整体转手出售,为李嘉诚带来了38亿港元的净利润。
这种操作的代价是被成都市政府列入融资黑名单,但显然在巨额利润面前,项目是否完整交付已不重要。
上海世纪会广场项目则展示了其策略的另一面,这块位于陆家嘴核心地段的资产,在2016年项目刚刚建成便被迅速出售给了中国人寿,交易金额高达200亿。
这说明一旦资产价值被市场充分兑现,他会毫不犹豫地收割利润,完成一个完整的价值周期。
游戏规则早就变了
然而这套依赖时间杠杆的盈利模式,在中国内地正面临釜底抽薪式的挑战。
2025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盘活存量闲置土地”的要求,这股政策风向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深圳等地开始试点对闲置土地进行强制收回的机制,这意味着过去那种可以从容“囤地捂盘”,坐等升值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留给开发商套现的窗口期正在迅速关闭。
宏观背景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政策红利逐渐消失,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对于一个将资本安全置于首位的商人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规避的风险信号。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长实集团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从2020年的659万平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557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低。
其内地销售额更是从2020年的高点暴跌超过90%,2024年仅录得17.6亿港元。
这清晰地表明,其业务重心已从“扩张持有”全面转向“战略收缩”,2025年7月在大湾区上演的房产抛售,更是将其策略转变体现得淋漓尽致。
长实集团一次性抛出400套房源,涉及惠州、中山、广州、东莞的多个项目,土地大多是1990至2000年代低价囤积而来。
这次抛售以被称为“骨折价”的大幅折扣进行,惠州的项目最低总价仅约40万元,打出了“月供1500元起”的宣传口号。
这种不惜牺牲价格的清仓行为,吸引了大量香港买家北上抢购,也标志着其策略重心已从“利润最大化”彻底转向“风险最小化和现金回流”。
从中国市场抽离的巨额资金,正在被重新配置到李嘉诚认为更安全的地方。
自2013年以来,他从内地和香港累计套现超过2000亿,其中内地资产的出售额占亚洲抛售总额的七成,这是一场深刻的资本地理和属性的重构。
他的目标是为家族财富构建一道新的、更坚固的“护城河”!
一方面他试图剥离那些易受地缘政治和国家监管影响的资产,2025年3月,长实集团计划出售全球43个港口,其中甚至包括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枢纽。
然而这项交易因外部因素暂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威胁“收回运河”带来了政治风险,同时交易也面临中国的反垄断审查。
另一方面他将大量资金明确注入英国市场,投资标的集中在电网、天然气管道、水务公司等核心基础设施领域。
这些公共事业资产具有垄断性,能够提供极其稳定和可预测的现金流,且抗经济周期性强。
在97岁高龄的背景下,这一系列操作的深层动机清晰可见,那就是为财富的顺利传承铺路。
他正在用可预测的、低风险的永续资产,来取代那些依赖政策红利和经济周期的机会型资产,最终实现他个人信条中的终极目标安全。
李嘉诚的商业故事,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如何驾驭并最终退出资产周期的教科书。
他近期的行动并非恐慌性出逃,而是一次基于其深刻风险意识和对宏观环境变化的精准判断,而进行的主动战略转移。
结语
这场资本的全球流动,不仅标志着一个特定商业模式在中国的终结,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一个时代的红利消退,曾经积累的巨额财富将流向何方?
而那些接手了骨折价资产的普通投资者,又将在新的周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参考资料:
金融界《打五折也要卖!李嘉诚加速抛售内地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