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冰融时刻:一场以“美国优先”为名的豪赌?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日经亚洲评论》采访时,一番关于关税的言论引发轩然大波。他将美国加征的关税比作“融化的冰块”,并声称只要满足一个前提,这些关税便可随时取消。这个前提,便是制造业回流美国,以及按照美国标准“纠正”失衡的贸易体系。
贝森特的表态,实则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寻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其背后逻辑,无非是通过关税这把利刃,迫使他国让渡经济利益,为摇摇欲坠的美元霸权续命。而所谓的“公平贸易环境”,实际上是建立在“美国优先”的保护主义基石之上,是对现有国际贸易规则的公然践踏。
贝森特特别提到了与中国的贸易谈判,称其“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原因是中国正在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令美国感到“非常担忧”。 基于此,他认为美国现阶段需要通过关税工具,实现全球贸易的“再平衡”,以确保美国拥有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
然而,这种“再平衡”的方案,真的能够如美国所愿吗?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质问的:如果美国执意垄断高价值的供应链,却要求中国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又何谈公平竞争?如果美国只允许自己繁荣,而不许他国发展,国际公理又何在?
美国财长的这番粉饰之词,显然无法蒙蔽中国的眼睛。中国绝不会接受这种霸权逻辑,并将一如既往地采取必要措施,捍卫自身正当的发展权益。
透过贝森特的表态,我们也能窥见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大规模的关税政策终究难以为继。这些高筑的关税壁垒,终将如“融化的冰块”般消解。
然而,在关税消融之际,美国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地实现“再工业化”目标吗?答案恐怕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再工业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系统性建设。美国“去工业化”已久,重构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谈何容易?建立工厂,维持运转,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而这些要素,恰恰是美国当下所欠缺的:高昂的原料成本、技术工人的短缺、以及相对薄弱的基础设施。
即使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外国企业赴美投资建厂,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后期成本,以弥补上述短板。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并非简单地挥舞关税大棒就能实现的。特朗普政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做法,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对美国自身经济造成反噬。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深嵌于国际贸易体系之中。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冲击,最终也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美国自身。过去几个月里,美国国内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也随之增加。这些迹象,无不证明着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反作用力。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考量,美国财长也不得不承认,眼下的高额关税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终有一天会被撤销。
因此,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实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能否在关税这把双刃剑伤及自身之前,成功实现制造业回流和贸易“再平衡”。然而,这场豪赌的胜算,恐怕并不像特朗普政府所描绘的那般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