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报名
文|中童传媒记者玄铠
过去十余年,母婴渠道一直在高速变化,但规则很简单:谁的门店多、铺货快、广告声量大,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而今天,行业的底色已经彻底改变——出生人口连续下滑、年轻家庭消费更理性、线上线下竞争加剧,单纯“拼规模”的时代已过去,母婴渠道正式步入效率竞争的时代。
在与多地母婴渠道商、连锁企业深度交流时,我们发现一个新共识正在形成:
人效,正在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指标。
它不是单纯的“人均销售额”,而是一种复合能力——后台是否高效、前端能否延展单人价值、全域业务是否形成协同。
与消费品相比,母婴行业是典型的慢周转业态,奶粉、纸尿裤、营养品这些核心品类有着固定的复购节奏。在这样的行业里,人效提升不只是通过裁员来完成的,更多是通过组织轻量化、数字化赋能、品类高价值化,让有限的人力实现复利式产出。
后台轻盈,人效是企业的“安全垫”
在这轮市场走访中,我们看到不少母婴连锁或区域代理型企业,后台呈现出高度轻盈的特征:
管理团队精简:总部人员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规模,但可以覆盖全省或跨区域业务。
岗位复合化:财务、物流、品类等传统职能人员,往往同时承担数据分析、终端指导等复合型任务。
数字化深度应用:库存管理、补货建议、销量预警、会员数据分析,越来越多由系统完成,减少人工重复劳动。
这种后台高效,让企业在人效维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即便市场波动,企业依然能保持管理成本可控,也为未来的业务扩张留足了组织冗余。
更重要的是,高管理人效的企业,往往把后台视为“赋能中心”,而非单纯的“发货中心”。
后台的数字化能力越强,越能为终端的人效提升提供支持,例如精准补货、智能动销建议和会员精细化运营方案。
前端“慢周转”,需要正向理解
相比后台轻盈,母婴门店的人效逻辑往往被外界误解为“低”。但深入行业特性后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慢周转品类的正常结构。
品类属性决定周转节奏:婴幼儿配方奶粉、儿童营养品、纸尿裤、喂养用品等,属于半强刚需品类:消费节奏相对稳定,但单次购买量有限、复购周期固定;相比快消品高频高周转的特性,母婴门店的人效天花板天然偏低。
服务价值叠加时间成本:母婴导购(育婴师)不仅卖货,还需花时间解答育儿问题、指导选品,这些专业咨询和陪伴式服务,是母婴零售与快消零售的最大差异。单人产出并非立即显现,但在会员忠诚与复购上长期受益。
全渠道初期存在人力重复投入:社群、直播、门店线下是目前常见的“三线并行”模式。在未完全数字化前,容易出现同一波人力在不同触点分别投入的情况。随着一体化运营成熟,同样的人力将能创造更多渠道价值。
因此,在正向视角下,母婴门店的人效优化,更多是通过延展单人价值和提升整体协同效率,把慢周转品类的特性转化为稳定可持续的人效模型。
人效提升的行业解法
结合走访案例和行业观察,当前母婴渠道的人效提升,主要沿着三条路径展开:
组织重构
让管理半径更大、门店更灵活
后台精简化:以数据系统替代多层管理,让核心人员覆盖更多门店。
门店弹性化:通过兼职、轮班、淡旺季人员动态调整,减少固定成本。
岗位复合化:导购不仅卖货,还承担会员运营、社群服务或直播助理角色。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在不牺牲服务体验的前提下,让有限的人力发挥最大价值。
全域数字化
用一份人力创造多份价值
会员与交易系统打通:让导购可同时管理到店客流、社群会员和线上订单。
库存与补货智能化:减少人工盘点和手工订货,提高后台与前台的协同效率。
多触点融合:门店销售、即时零售、社群和直播统一数据考核,避免人力重复投入。
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人效。一个导购原本只能服务100名活跃顾客,通过社群和小程序工具,完全可以拓展至300-500名。
品类策略升级
以高价值品类拉动单人贡献
高频刚需品类带动客流(纸尿裤、奶粉、辅食)。
高毛利功能品类拉高客单(儿童营养品、家庭健康产品)。
服务性项目形成黏性(产康、推拿、游泳等,提升导购附加值)。
通过品类组合优化,单个人力的价值不再依赖单一品类的动销速度,而是通过整体客单和复购率提升体现。
未来的竞争力在于“人效复利”
母婴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效竞争是一场耐力赛,而非短跑冲刺。
后台高效安全,让企业在市场波动中依然稳健;前端人效提升,是长期增长的发动机,通过服务、会员与品类价值,把慢周转转化为可持续的人效复利。
未来的母婴渠道赢家,不一定是门店最多、铺货最快的那一家,而是能在三条主线上完成升级的企业:组织更轻、数字化更深、品类更高价值。
当管理人效与运营人效形成正向循环,母婴行业的人效曲线将从“慢”走向“稳”,并在新的存量竞争格局中,跑出属于自己的长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