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明见局
作者|周叙
昨天啊地产圈有个挺热闹的事儿,就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地产在大湾区一口气拿出了400套房子对外“骨折”甩卖,价格低到让人咋舌,最便宜的一套才40万。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开始联想到这和他前两年频繁卖港口的操作,究竟是不是一个路子?
据媒体报道,这次卖的房子分布在惠州、中山、广州、东莞四个地方,其中惠州泷珀花园是主力,一下子拿出了300套。
价格有多香呢?51平米的一房户型之前单价还在1万到1.4万之间晃悠,现在中高楼层的同款总价才44.3万,算下来每平米只有8600多元。东莞海逸豪庭的别墅更狠,去年5月单价还4.4万到6.8万每平米,今年6月直接跌到1.8万到3.6万,几乎腰斩,而现在安居客上的单价更低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房子有个共同点——都是早年拿的地。
东莞海逸豪庭1999年就被拿下,到现在开发了三期;广州逸翠庄园2012年启动,卖了十几年还在推新。这种“老盘新卖”是李家的老套路了,早年低价拿地,然后捂着慢慢开发,等到现在市场行情变了就趁着港人北上买房的热乎劲儿赶紧变现。
而港人确实买账!和记地产的人透露惠州泷珀花园已经卖了快600套,大多是香港买家。
为什么呢?价差实在是太诱人了。香港新房均价快20万/平米,惠州这套房的单价还不到香港的1/10,50平米的房子总价在香港可能连首付都不够。
加上大湾区交通越来越方便,“一小时生活圈”也慢慢成型,不少香港人周末已经往返大湾区购物,现在干脆想着在这边安家,上班通勤也能接受。
从数据看这种趋势不是偶然。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港澳居民在广东买房的业务办了3341笔,涉及金额30.8亿。
政策也在推波助澜,比如2024年推出的购房结算便利化政策让港人转账买房更方便。李嘉诚这时候降价推盘,等于踩着点抓住了这波需求。
说来说去,“现今之王”李嘉诚卖房最直接的原因可能还是为了回笼资金。
长实集团这几年日子不算太好过,2024年内地销售收入比2020年降了87%,但海外投资没有停下,英国的基建、新能源项目都得花钱。
手里的房子要是捂着不卖,资金或许就盘活不了,尤其像惠州泷珀花园这样滞销了6年的项目,拖着也是成本。
再者,这符合李嘉诚“见好就收”的老规矩。
早年拿地成本低,比如东莞海逸豪庭拿地快26年了,土地成本早摊薄到几乎可以忽略。现在就算降价卖,综合收益率还能维持在35%到45%,这个时候套现既落袋为安,又能避开内地楼市的不确定性,毕竟现在不少城市库存去化周期超过30个月,拖着风险只会更大。
还有个不能忽视的点是现在的市场已经变了,对市场敏感的人早就已经蠢蠢欲动。以前港人来内地买房多是为了投资,现在更多是自住。
随着大湾区企业、学校越来越多,不少香港人过来工作、养老,买房更看重生活配套。李嘉诚这次甩卖的房子特意增加了港式户型,还安排了往返深圳口岸的大巴,明显是冲着这些自住需求来的。
再看卖港口一事,有部分有原因也是为了回笼资金,但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行业角度来看,全球港口行业这几年变化可大了。全球贸易格局一直在变,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逆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际贸易增长变慢了,这对港口行业冲击很大。好多港口的吞吐量要么不怎么增长,要么就直接下滑,比如巴拿马的港口2024年上半年对长和的利润贡献还不到1%,增长乏力。
在这种情况下李嘉诚把一些港口资产卖了,或许就是想调整战略,把钱从竞争大、发展前景不太好的港口业务里撤出来。
另外从全球资产布局来看,李嘉诚的生意遍布全球,资产涉及好多领域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战略的变化调整资产布局是正常的商业操作。通过卖港口资产他能拿到一大笔钱,然后把这些钱重新投到更符合自己战略发展方向的领域和地区。
这几年李嘉诚在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开始布局,卖港口得到的钱就能用来支持这些新兴业务的发展。就像2022年卖掉英国最大港口之一的福斯港,套现了955亿。
这么看下来,卖房和卖港口表层逻辑确实有相通的地方,都是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资产落袋为安。但细究起来,差异也很明显,卖房更多是踩准区域市场的节奏,抓住港人北上的短期红利;卖港口则是着眼全球行业趋势和地缘风险,做的是更长期的战略收缩。
但不管怎么操作,核心都是那本账:什么时候该持有,什么时候该变现,怎么让资金在安全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
这大概就是李嘉诚能在商场上混这么多年的门道吧,不过之前卖港口那事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商人的边界似乎也是个妙事,你怎么看呢?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请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