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山湖区,“精酿+夜经济”“精酿+赛事”“精酿+音乐”“精酿+文旅”等多元消费场景的搭建,使得精酿跳出货架商品的局限,成为串联地域记忆、文化内涵与日常体验的生活纽带,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的转变正成为产业升级的鲜明趋势,大有可为。
“卖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精准回应消费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已从“买产品”延伸至“买体验”。观山湖区精酿产业的实践,契合了人们对“酒是媒介,生活是内核”的需求,完成了从产品思维到场景思维的升级。无论是精酿产业还是其他产业,要想实现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就不能止步于提供有用的商品,而应善于捕捉消费者深层需求,积极推动业态、场景、模式创新,将抽象的情感共鸣、地域认同等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场景。
换个角度看,“卖生活方式”也是破解同质化的关键。当多数产业仍停留在比原料、比工艺、比价格时,“卖生活方式”已走向比文化辨识度、比情感连接力、比地域独特性,这些维度恰恰可以成为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发力点。以农产品为例,若是仅在“有机”“绿色”等标签上较劲,可能会深陷价格战,但只要把农产品打造成“农耕体验+在地美食+乡土故事”的生活载体,就能从“卖食材”升级为“卖田园生活”,构建起差异化特性。同时,还有利于形成从生产、销售到体验的链条,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
“卖生活方式”还是对城市气质的提升。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影响不止有商业形态的迭代,更有城市空间肌理的生长、人文温度的提升,进而最终凝结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精神特质。民族大联欢广场融入精酿文化元素,让公共空间多了几分烟火气的亲切;长岭南路地下通道变身酒器文化长廊,让单调的通勤路变成文化漫步道……这些细微的改变,无疑是将城市空间转化为人们可以收纳生活意趣、安放精神向往的美好载体,让城市气质更有深度。
“卖生活方式”不是无源之水。深挖本地资源,找准产业与生活的切入点、结合点,让消费场景自然延伸为人们生活节奏的一部分,“卖生活方式”才能释放出可持续的生命力。
张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