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最近曝光的闭门会议上,美国总统的贸易顾问纳瓦罗亲自出面,召集稀土矿产、技术回收等领域的企业高层,宣称要“加速推动美国稀土战略”。从口吻到举措,特朗普政府释放的不是商谈信号,而是战时逻辑。
所谓“最低价格保障”,听起来像是工业政策的温和修辞,实际上却是对自由市场秩序的一次硬核驯服。这种“底价机制”只有在供需极度失衡、战略物资极度匮乏时才会被搬出来。更关键的是,会议不只是讨论稀土矿的开采,而是要通过国家力量全流程介入,从采矿、冶炼到磁体制造乃至回收体系的搭建,全链条国产化,目的明确,矛头外指。
很难否认,这一轮政策发力指向的,就是中国。在全球稀土精炼与磁体制造领域,中国掌控着近九成市场份额,具备压倒性优势。多年来,美国一再试图打造所谓“去中国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但频频受挫:高污染、高成本、低回报,让资本裹足不前; 地缘政治挂帅又让政策风向变幻莫测。而今特朗普政府卷土重来,不再等待市场自然演化,而是直接“撒钱砸出口”,以国家力量撬动资源霸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操作模式并不陌生。在新冠疫情期间,特朗普政府就曾采取类似措施保障疫苗、呼吸机和芯片供应,如今不过是旧技重施。区别在于,此次目标是一个地缘意义更深、博弈层级更高的对象。稀土不仅关乎技术主权,还牵动着绿色转型、军工安全和全球制造业链条的重塑。特朗普团队的“稀土保价”政策背后,其实是对未来全球产业主导权的重新下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美国企业是否愿意接受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式干预?毕竟在华尔街逻辑下,资本最在意的是利润回报和法律风险,而非战略义务。第二,环保法案如何松绑?稀土加工过程中伴随高污染、高能耗,美国本土环保门槛极高,想在不削弱监管的前提下扩大产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三,美国政治周期是否能撑起这场长期战?稀土不是疫苗,三五个月见不到成果。一旦政权轮替或国会制肘,整个战略随时可能半路夭折。
也就是说,特朗普政府即便决意以“疫情手段”支持稀土,也必须面对三重矛盾:国家意志与市场动力之间的冲突,战略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以及政策稳定性与政治周期之间的碰撞。这不是一次技术性的产业调整,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国家改造。说白了,是华盛顿想模仿北京的做法,但又难以接受北京的代价。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特朗普政府试图重启“脱钩”战略的当口。从AI芯片到电动车供应链,从绿色能源到半导体晶圆,美国不断试图构建一个绕开中国的平行技术宇宙。而稀土,正是这个宇宙的引力中心。特朗普希望通过控制稀土供应线,掌握下游产业的“命门”。可惜的是,这样的战略设想听起来合理,落地却注定艰难——就像当年他力推重启美国制造时一样,口号响亮,工厂却依旧空空如也。
或许纳瓦罗所说的“特朗普速度”,更多是政治意愿而非实际效率。毕竟,在这个被全球资本和环保主义夹击的领域里,靠一纸会议就能逆转乾坤,未免太过天真。更现实的可能是,美国将通过这种保价、补贴、禁令与贸易壁垒的组合拳,在未来数年不断搅动稀土市场,让这场“矿产冷战”成为中美博弈的隐形前线。
这不是一场关乎资源的单纯争夺,而是一次对全球产业主权的激烈争抢。特朗普政府已经下场,下一步,是看市场如何回击,世界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