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先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不仅能方便地获取未来类似的文章,还能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临川
编辑|t
对于许多80后、90后的农村朋友们来说,记忆中的电灯常常是忽明忽暗,时不时会跳闸,家里一片漆黑。那时候,手电筒、蜡烛,甚至煤油灯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而大家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而如今,如果家里突然断电,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看看电费是否已经缴清。毕竟,那种大范围的停电早已不常见了,即便发生了电力故障,也会很快恢复供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从“电力紧张”的时代走向了“电力充沛”的现代社会?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停电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现象呢?
尽管农村的电力供应起步较晚,但中国的电力历史可远远早于建国后的日子。早在1879年,上海便点亮了中国的第一盏电灯。此后,中国的第一条电缆和第一座电厂也在上海相继诞生,上海因此成为了中国电力事业的发源地。
进入民国时期,像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而在农村,黑夜依旧是伸手不见五指,家家户户只能依靠煤油灯和蜡烛来照明。甚至有些家庭连灯油都买不起,天一黑就只能早早睡觉。因此,在建国之前,除了城市居民和少数工业区的人,广大农民根本没有见过电灯,更不用说享受电力的便利了。
中国的大规模电网建设正式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国家正在从战后的废墟中恢复,为了确保工业和民生的电力需求,政府决定建设一条新的输电线路,编号为506。该线路从丰满水电站出发,经过370公里,连接到李石寨,堪称当时的“超级工程”。在当时,国内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术人员,设计团队只能从零开始,经过一年的艰难努力才完成了线路的设计与勘测。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现代化设备,所有工作只能依靠人力完成。工人们顶着严寒酷暑,跋涉于泥泞山地,亲手打地桩、架电塔、铺设电线。几吨重的钢筋都是工人们肩挑背扛,混凝土也要手动搅拌。为了赶工期,许多工人只能在夜幕降临后才休息。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时光,参与建设的一位工人表示,冬天在东北施工时,手指冻麻了,只能用力拍打钢筋,等待手指恢复知觉后才继续工作。经过了近半年艰苦的奋战,1954年,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220千伏电力线路最终竣工。
然而,当时农村的电力供应仍然面临不少困难。那时的电力优先供应工业,农村的居民生活用电常常处于“边缘地带”。直到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电力建设才开始加速推进。刚通电的农村,电力主要用于照明,且灯泡功率有限,电费是按电灯数量收费的。但对当时的农村人来说,通电无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重大事件。
那时,很多老人还不习惯使用电灯,有的甚至会吹气以为可以熄灭电灯,就像使用煤油灯一样。技术条件也有限,50米就需要一根电线杆,电缆质量不佳,变压器容量不足,导致供电极为不稳定。遇到恶劣天气,电线杆一倒,整个线路就瘫痪了。特别是在晚上,当每家每户都开启电灯时,电压不稳,灯光忽明忽暗,变压器常常因为过载“罢工”。
直到1997年,湖南省才实现了“村村通电”,2006年才全面实现“户户通电”。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依赖蜡烛和煤油灯来照明,电力供应并不稳定。
随着我国电网改造工程的推进,特别是在电力供应方面,国家做出了巨大努力。我国目前的电力供应主要依赖火力发电,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障供应,但污染严重且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逐渐转向水力发电。尤其是三峡工程的建成,使得我国水力发电能力大幅提升,三峡大坝的水电供应能力在高峰期可达到7000万千瓦时。
然而,单纯有电并不够,还必须确保电力的稳定传输。因此,国家加大了对电网线路的投资和改造。仅在1998年至2004年间,国家就投入了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用于电网建设,使1.5亿农民家庭享受到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此外,电塔的改造也是一项重要工程。以前,电塔在遭遇台风或地震时容易倒塌,导致大范围停电。为此,工程师对电塔进行了全面升级,不仅加固了电塔的基础,还增加了支撑结构,并使用了更为耐用的导线和防腐涂层。如今,即便是台风和地震等极端天气,电塔也能稳稳屹立,确保电力供应不间断。
进入2024年,国家电网的改造工程仍在不断推进。例如,四川省阿坝县的电网升级工作在2024年8月10日至20日之间顺利完成。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不间断的电力供应,停电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例如,2022年,四川省就曾因极端高温干旱,水库水位下降,导致电力供应紧张,采取了限电措施。企业和居民受到影响,空调和生产线停摆,事态一度引发社交媒体热议。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尽管中国的电力供应已大幅改善,但要真正确保长期稳定的电力供应,仍然面临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