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倪卫涛
99倍增资!1000万直接干到9.9亿!上海蜂鸟智送这波操作,把整个即时配送圈的下巴都惊掉了。更狠的是,法定代表人还换了人——郭新伟下课,何琳接棒。要知道,蜂鸟可是饿了么的亲儿子,这时候砸钱换帅,是要跟美团跑腿、顺丰同城正面硬刚,还是藏着更大的野心?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这9.9亿到底是“救命钱”还是“扩张弹”,普通老百姓的外卖、快递,未来会不会因此变天?
一、1000万变9.9亿,这钱是“虚胖”还是“真肌肉”?
先给看不懂注册资本的朋友科普下:这玩意儿不是公司账上的现金,而是股东承诺要投的钱。但1000万到9.9亿,翻了99倍,这步子迈得比刘翔跨栏还大,背后肯定有事。
有人说:“嗨,注册资本就是个数字,好多公司都是认缴,根本没钱到账。”这话没错,但蜂鸟不一样——它爹是饿了么,饿了么背后是阿里。阿里的风格你懂的,要么不搞,要搞就砸钱砸到你服。2022年成立时注册资本1000万,可能是先搭个架子;现在突然增资到9.9亿,十有八九是真金白银要往里填了。
为啥偏偏是9.9亿,不是10亿?这可能是个“信号弹”:既彰显了决心,又留了点余地——毕竟10亿听起来太扎眼,容易让对手警惕。就像打架前先亮肌肉,告诉对方“我有钱,别惹我”,但又不说“我要打死你”,分寸拿捏得挺到位。
二、换帅+增资,饿了么到底想干嘛?
法定代表人从郭新伟换成何琳,这事儿比增资更值得琢磨。郭新伟是谁?公开资料显示,他之前是饿了么供应链相关业务的负责人,偏“后勤”;何琳呢?查了下她的背景,居然是阿里系里出了名的“攻坚能手”,早年在支付宝搞过市场拓展,后来又去菜鸟网络负责过智能物流项目,全是硬骨头岗位。
让一个搞智能物流的人来管即时配送,饿了么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不满足于“送得快”,要搞“送得聪明”。蜂鸟智送的经营范围里写着“智能机器人销售、智能仓储装备销售”,这哪是普通配送公司?分明是想把“人送”和“机器人送”结合起来。
现在的即时配送圈,说白了就是“苦力卷”:美团跑腿、顺丰同城、达达快送,大家比的是谁的骑手多、谁的补贴狠。但饿了么可能想换个赛道——用9.9亿砸向技术研发,比如搞无人配送车、智能调度系统、前置仓自动化。到时候,你美团还在靠骑手闯红灯抢时间,我蜂鸟已经用机器人在小区里转悠了,成本低一半,效率高一倍,这才是降维打击。
三、即时配送的“军备竞赛”,已经打到第几轮了?
别看现在外卖、买菜、买药都能30分钟送到,这背后的成本高得吓人。一个骑手一个月跑2000单,平台要付工资、保险、补贴,每单成本至少5块钱。要是遇到恶劣天气,补贴翻倍,平台哭着喊着“不赚钱”,真不是装的。
所以,巨头们早就想摆脱“人海战术”了。美团去年就在深圳测试无人配送车,京东的无人机已经在农村飞了好几年,顺丰的“丰翼”无人机连快递都能送。但这些技术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受政策限制(比如无人机限飞),一直没大规模铺开。
蜂鸟智送这9.9亿,很可能就是要解决“技术落地”的问题。比如:
智能调度:现在的系统只会派最近的单,但能不能根据骑手的体力、路线熟不熟、甚至天气预测来派单?
无人配送:写字楼、校园、封闭小区这些场景,用机器人送外卖完全可行,9.9亿够研发好几代产品了;
仓储前置:把奶茶、药品提前放到小区楼下的智能柜里,骑手到了直接取,不用等商家做,这不就快了?
这些事儿,单靠蜂鸟自己干不了。但别忘了,它背后是阿里的生态:阿里云提供算力,菜鸟提供仓储经验,支付宝提供支付和用户数据。9.9亿可能只是个引子,后续阿里系资源一整合,蜂鸟说不定真能搞出点新花样。
四、骑手会失业吗?普通消费者能得到啥好处?
看到“智能机器人”,骑手兄弟可能心里一紧:这钱砸下去,是不是要抢我们饭碗?
先别慌。短期来看,机器人取代骑手根本不现实。你想想,下雨天机器人在水里泡着会短路,小区里的熊孩子可能会把机器人推倒,送个外卖还要爬楼梯——这些活儿,目前还得靠人。
但长期来看,骑手的工作内容肯定会变。以后可能是“人机协同”:机器人负责从商家到小区门口,骑手负责从小区门口送到用户手上;或者机器人送常规订单,骑手送紧急、复杂的订单。这样一来,骑手不用再满城跑,收入可能更稳定,也更安全。
对消费者来说,好处就更直接了:
更快:智能调度+前置仓,20分钟送达不是梦;
更便宜:机器人配送成本低,说不定外卖配送费能从现在的5块降到2块;
更稳:不用担心骑手闯红灯出事故,订单超时的概率也会降低。
当然,这些都是理想情况。万一蜂鸟把钱砸进去,技术没搞出来,或者搞出来了老百姓不买账,那就另说了。商业世界里,“烧钱打水漂”的例子还少吗?
五、美团慌了吗?即时配送的终局是“无人江湖”?
美团现在是即时配送的老大,市场份额超过60%,骑手数量上百万。但它的软肋也很明显:太依赖骑手,成本降不下来。去年美团跑腿亏损了20多亿,就是因为补贴太高。
蜂鸟智送增资,美团肯定不会坐视不管。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
美团加速技术投入:本来可能还想慢慢搞无人配送,现在估计要把预算翻倍;
价格战再升级:你蜂鸟想靠技术降成本,我美团先靠补贴把你打死,看你技术有没有机会用;
抢人抢资源:蜂鸟想挖智能物流的人才?美团直接翻倍加薪;蜂鸟想和小区合作放机器人?美团提前签排他协议。
但不管怎么打,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和行业本身。以前我们觉得“30分钟送餐”已经是天花板,现在看来,即时配送的终局可能是“10分钟送达+零成本+无人参与”。到那时候,我们点外卖就像从自家冰箱拿东西一样方便,想想都觉得爽。
六、9.9亿背后的风险:钱好砸,坑难填
话说回来,9.9亿虽然多,但在智能物流这个赛道上,可能连个水花都不算。百度 Apollo 搞自动驾驶,烧了几百亿还没盈利;特斯拉的 Optimus 机器人,研发费用每年几十亿。蜂鸟想靠9.9亿就颠覆行业,难度不小。
最大的坑可能有三个:
政策风险:无人配送车要不要上牌?出了事故算谁的?现在全国只有深圳、上海等少数城市有试点政策,大面积推广还得等;
技术落地难:实验室里的机器人能送外卖,到了真实路况,遇到堵车、修路、甚至流浪猫横穿马路,可能就傻了;
商业模式不清晰:就算技术搞成了,怎么赚钱?靠配送费?还是靠广告?或者卖机器人给其他公司?这些都需要时间验证。
所以,蜂鸟智送这步棋,更像是“战略下注”。赢了,阿里就能在即时配送领域打个翻身仗,甚至定义下一代物流规则;输了,对阿里来说,9.9亿可能也就相当于少做几个“双11”的红包活动。
七、普通人能从这场“豪赌”里学到什么?
可能有人觉得,这都是巨头的游戏,跟咱没关系。但其实,从蜂鸟增资这件事里,普通人能看懂三个道理:
别跟趋势作对:以前觉得送外卖就是“体力活”,现在巨头砸钱搞技术,说明“脑力+体力”的复合技能才是未来。骑手兄弟要是能学点简单的机器人维护、智能系统操作,肯定比只会骑车更吃香;
看公司要看“爹”:蜂鸟能拿到9.9亿,不是因为它自己多牛,而是背后站着阿里。找工作、投资的时候,看看公司背后的资源和生态,比只看表面薪资靠谱;
耐心比什么都重要:即时配送从“1小时达”到“30分钟达”用了5年,从“有人”到“无人”可能要10年。不管是个人成长还是商业投资,别指望一夜暴富,能熬到趋势爆发的那天,你就赢了。
结语
9.9亿的增资,对蜂鸟智送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弹药,也是压力。能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能不能把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率和体验,能不能在美团的围追堵截中杀出一条血路,都得看接下来3年的动作。
但不管怎么说,有巨头愿意砸钱搞创新,总比大家都躺平搞价格战强。说不定再过5年,我们点外卖时,手机上会显示:“您的订单由机器人‘蜂鸟1号’配送,预计15分钟后到达,请准备接收。”
到那时候,我们可能会忘了今天这9.9亿的新闻,但一定会记得,即时配送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疯狂烧钱”的年代——而我们,都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