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外交部7月21日宣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特将于7月24日访华。此时距美国设定的关税政策节点仅剩数日。
这场访问来得并不寻常。此前中美在伦敦谈判中达成重要共识,消息传出后,欧盟的态度明显变得急切。美国原定于7月9日结束的关税暂缓期,因与欧盟、日本等贸易伙伴的谈判陷入僵局,不得不放出可能延期的风声。这让欧盟在贸易博弈中陷入更复杂的处境——既要应对美国的压力,又要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曾明确表示,特朗普政府针对约100个非主要贸易伙伴准备了关税信函,若8月1日前未达成协议,将按4月宣布的政策征收“对等关税”。这些国家多为与美国贸易往来较少的小国,但欧盟作为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显然不在此列。贝森特还强调,美国正专注于18个占其贸易逆差95%的关键伙伴,欧盟正是其中之一。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资料图)
更让欧盟紧张的是,美国商务部部长卢特尼克7月21日直接发出警告:8月1日前若未达成新关税协议,将对欧盟加征30%关税。这种“极限施压”的手段,美国曾在与欧盟的谈判中多次使用。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就以欧盟为例,称正是在50%关税的威胁下,欧盟才愿意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如今历史似乎在重演,只是这一次,欧盟多了一个可对话的选项——中国。
欧盟对中国的心态一直充满矛盾。作为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欧贸易额巨大,且都曾表态支持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对欧盟而言,内部的生产链条本就是为适应全球化而建立,一旦逆全球化趋势加剧,自身松散的地缘结构可能导致被边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全产业链的竞争力让欧盟感到不安。
法国工业部长、财长等官员近期公开表示,若欧盟完全向中国开放市场,50%的市场份额可能被中国企业占据,必须采取限制措施。这种担忧并非个例,而是欧盟内部的主流看法。过去中国侧重中低端产品时,欧盟尚可保持中高端市场的优势;如今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手机、白色家电、高铁等领域持续突破,直接冲击了欧盟的核心产业。
这种矛盾心态下,冯德莱恩的访华诉求逐渐清晰。首先是希望获得更多中国订单,为欧盟企业争取市场空间。其次是寻求不对等的关税安排,即中国对欧盟产品实施零关税,而欧盟对中国产品保留一定比例的关税。在欧盟看来,这种安排才能让自身产业“活下去”。此外,欧盟还想让中国减少与俄罗斯的合作,并以制裁相威胁,这一诉求已被多次提及。
冯德莱恩(资料图)
但这些诉求与中国的原则存在明显冲突。中国在与美国的贸易往来中始终坚持对等关税,对欧盟自然也不会接受不对等安排。可行的方案或许是在部分商品领域实现双向零关税,同时对其他商品实施对等的高关税政策。至于要求中国停止与俄罗斯的合作,更是不可能被接受——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基于双方共同利益,不会受第三方干涉。
从时间窗口看,欧盟的选择空间正在缩小。美国设定的8月1日期限步步紧逼,而冯德莱恩访华至期限仅一周左右,难以完成复杂的谈判。若与中国谈不拢,欧盟很可能不得不向美国妥协。贝森特曾将美国的策略称为“极限施压”,并表示“这不是新截止日,而是实施时间点”,这种话术背后,是美国对贸易主导权的强硬掌控。
欧盟的困境折射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现实。特朗普政府4月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对等关税”,引发全球股市震荡后,又多次调整政策,暂停90天至7月9日,本质上是想通过关税杠杆重塑贸易规则。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始终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即便对盟友也毫不手软。正如外界所言,“伴美如伴虎”,欧盟在利益分配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中美达成共识后,全球贸易格局的天平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美国原本希望通过拉拢欧盟孤立中国,甚至提出让欧盟以疏远中国为条件换取关税豁免,但随着中美关税战阶段性缓和,这一策略已然落空。欧盟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空间被大幅压缩,不得不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冯德莱恩作为欧盟内部的亲美派,此次访华本身就反映了欧洲民意的变化——在被美国施压的背景下,民众要求为欧盟争取更多机会。但民意能否转化为实际成果,还要看谈判桌上的博弈。中国不会为了短期利益牺牲原则,欧盟若想获得实质进展,需拿出更务实的态度,接受平等互利的合作框架。
当前的国际舞台上,能真正“坐在餐桌边”制定规则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凭借霸权地位不断施压盟友,中国则坚持对等原则拓展合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正在重塑各国的外交选择。欧盟的最终决策,不仅将影响自身的经济前景,也会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的关税威胁如影随形,中国的原则立场坚定不移,欧盟内部的分歧尚未弥合。这场访问能否打破僵局,或许在谈判开始前就已注定——平等与互利,才是所有合作的前提。
上一篇:中美将举行新一轮经贸会谈
下一篇:A股跳水,超4000股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