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喜欢在空闲时间手搓一些小而美电子产品的读者,对深圳嘉立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立创”)应当有所耳闻,这家专注于PCB样板、小批量版制造需求的企业,在民间电子DIY圈子中较为知名。
2023年6月30日,嘉立创向主板IPO发起了冲击,正式登上深交所的审核舞台。然而时至今日,公司在审已两年有余,除了不断更新招股说明书等申报材料,问询进度似乎被定格在了2024年3月中旬的首轮审核问询回复上。
线上商城为主的销售模式使得嘉立创客户结构高度分散,2024年付费用户数量突破百万,订单数量更是接近1800万笔,线上模式叠加用户、订单量庞大让交易核查尤为困难。资料显示,保荐券商国泰海通对嘉立创自然人客户核查比例低至5.09%,对法人客户的核查比重也只是2021年达到75.58%,2022年和2023上半年分别为69.87%、62.37%,显著偏低。
另外,公司目前PCB年产量刚过800万平方米,却在本次IPO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中拟再建800万平方米产能。一旦现有产能翻倍,依托样品、小批量产品订单的嘉立创能否消化?
撰稿/徐子升
编辑/杨初宜
行业代表性存争议,收入核查比例较低
大手笔分红及行业代表性不足,很可能是嘉立创审核进展较慢的两大原因。
2021年及2022年,嘉立创分别进行了2.70亿元和4.00亿元现金分红,6.70亿元分红总额约占2021年至2023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之和的40%,虽未触及50%的“清仓式分红”监管红线,但连年大手笔分红也将公司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2024年IPO上市门槛提升、全面严监管的环境下, 想要继续推进IPO明显难度较大。
目前,国内印制电路板行业厂商众多,市场集中度不高,竞争较为激烈。根据CPCA数据,2024年国内前十大PCB厂商合计营收1609.95亿元,市占率合计54.34%。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嘉立创实现营业收入63.87亿元、67.48亿元、80.00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4.73亿元、6.63亿元、9.10亿元,PCB业务和电子元器件业务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各年度,嘉立创PCB业务在内资企业中的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6位和第17位,电子元器件业务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9位和第20位,两业务均始终未能进入前十强,这意味着公司的行业代表性差强人意。
在审核问询函中,交易所要求嘉立创说明“产品指标、生产工艺、技术路径等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差异情况及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首先在技术指标上,PCB层数越高技术难度越大,对生产设备和工艺的要求也越高,层数高意味着能够满足更复杂、更高集成度的电子产品的需求;最小机械钻孔孔径越小代表PCB制造精度越高,有利于提升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最大厚径比、最大铜厚越高,则说明PCB在承受较大机械应力和电流负荷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回复显示,同行业可比公司除了迅捷兴的PCB最高层数较低(28层),其余6家可比公司的最高层数都在35层以上,嘉立创仅为32层,以及7家可比公司的最小机械钻孔孔径可到达4mil,嘉立创只能做到6mil。另外,在最大厚径比、最大铜厚方面,嘉立创更是逊色于一众同行业可比公司(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嘉立创在这些关键技术指标上落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无疑揭示了其研发创新能力不高,虽然其在招股说明书中多次表示“公司是印制电路板行业的产业互联网龙头企业”,但技术实力上的差距,恐怕让此龙头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在销售模式上,嘉立创主要通过自建的线上自助下单网站,为企业、科研机构及个人客户提供服务,报告期内这种线上模式收入占比分别为93.58%、94.36%、94.70%。
汇聚全球客户的购物网站式下单方式,使得公司的客户群体十分庞杂分散。报告期各期,嘉立创前五大客户合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5%、2.00%、1.37%,不到5%且还在逐年下降,过于分散的客户结构甚至无法用“集中度”来形容。
截至2024年末,嘉立创的注册用户数量已达到711.89万个,其中付费用户数量为100.52万个,2024年订单数量更是达到1780.69万笔,对比同行可比公司可谓一骑绝尘(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至于嘉立创客户数量高、单量庞大、订单价格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以线上销售为主且面向全球用户,另一方面是公司采用样品、小批量产品订单的经营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嘉立创报告期内的第三方回款金额分别为22.71亿元、26.00亿元 和30.28亿元,占各期法人客户收入比例分别为40.18%、44.18%和43.72%,不论是金额还是占比都颇高。因此,嘉立创的业绩真实性问题,成为审核关注的焦点之一。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交易所不仅要求公司量化分析营业收入增加的原因及合理性,还将嘉立创的线上销售模式划归成单独一问,问及其是否存在“刷单”、虚构交易、非正常手段提升店铺信誉等行为,自然人客户是否存在大额、异常购买情形。
针对营收增长的问题,嘉立创称在市场景气度较高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长尾需求相对稳定,加之长期良好的市场口碑,以及持续扩充产品线和服务内容并保持市场推广力度,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客户数量增长。
谈及是否存在“刷单”、虚构交易等行为时,嘉立创予以否认,表示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至于自然人客户的购买行为,嘉立创表示已分别对采购金额超过50万元以及前三万大自然人客户进行了访谈调查,确认了采购需求及相关交易的真实性,不存在大额异常购买情形。
虽然嘉立创的回复义正词严,但相关数据的支撑性却并不充分。对于采购额较高的前三万自然人客户,公司及中介机构仅抽取了1528人,抽样比例低至5.09%,对于采购金额超过50 万元的自然人客户,通过电话等形式仅访谈了49人。
而对于法人客户的核查,中介机构仅对2021年的核查比例较高,发函金额占法人客户收入的75.58%,此后便呈降低之势,2022年和2023上半年分别为69.87%、62.37%。
与之相对应的是,交易真实性能得到确认的比例也是逐年下降。2021年至2023上半年,回函确认金额占法人客户收入比例分别为48.38%、45.47%、40.34%。
也就是说,自然人客户仅抽样核查了交易额较高(前三万)的5.09%,法人客户通过函证能确认的收入占比不足五成。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于回函不符、催收及多次发函后仍未回函的客户,中介机构执行了函证替代测试,最后结果为:回函比例+替代测试确认比例=发函比例(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以往较多IPO收入核查中,中介机构也经常会采用替代测试方式进行核查补充,但最终结论上,通常是“回函比例+替代测试确认比例<发函比例”,毕竟替代测试是补充方案,对未回函客户很难全面核查到位。
所以,究竟是何种替代测试手段,中介机构竟然能对嘉立创未回函、回函不符的法人客户全部予以确认?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嘉立创在收入方面就真的存在漏洞,但即便以上核查结论都是真实准确的,嘉立创自然人客户和法人客户的核查比例还是极低的,叠加嘉立创报告期内PCB业务和电子元器件业务毛利率均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上图),其业绩真实性还是让人难以信赖。
募集资金合理性遭质疑后削减37%,拟扩建800万平方米产能存在无法消化风险
经历了首轮审核问询后,面对监管对于66.70亿元募集资金的必要性、合理性拷问以及彼时舆论对大额分红的抵触情绪,嘉立创在回函披露的同时将募资额缩减为42.00亿元。
按照嘉立创对募资必要性的分析,其2024-2026年的资金需求为39.28亿元,而2022年末可支配资金余额为20.60亿元,存在18.68亿元的资金缺口。
然而2024年末,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对于2022年末增加18.74亿元,显著拉升了可支配资金余额,相应的资金缺口也会进一步收窄,42亿元的募资额现如今恐怕仍有些偏高。
并且需要关注到,嘉立创的多数募集资金计划用于产线建设,12.00亿元投向“高多层印制线路板产线建设项目”,11.50亿元投向“PCBA智能产线建设项目”。但是根据目前的产能应用情况,产能扩建恐怕还需进一步斟酌。
2022年至2024年,嘉立创PCB产能分别为826.15万平方米、936.90万平方米、1049.53万平方米,每年增加约110万平方米;PCB各年实际产量分别为625.38万平方米、717.38万平方米、801.16万平方米,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在76%上下。
招股说明书中,嘉立创并未对募投项目建成后新增产能数量予以披露,不过涟水县人民政府公开的嘉立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显示,其“高多层印制线路板产线建设项目”实际将扩建年产800万平方米的PCB产线(下图)。而2024年,公司实际PCB产量也不过801.16万平方米,等同于再“复制”一个嘉立创。
图片来源:嘉立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报告期内,公司每年新增约110万平方米产能,但产量增长其实不及110万平方米,如今却一次性增加800万平方米产能。
在回复交易所“募投项目产能消化方式及其有效性”时,嘉立创表示目前受限于产能不足和技术难度较高,未在多层板领域大力扩张,此次多层板产能扩充后,其将加大多层板推广力度,预计可以消化该项目新增产能。
然而,目前国内PCB多层板市场有深南电路、景旺电子、胜宏科技等几家龙头企业,嘉立创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其依托样品、小批量产品订单的经营模式能否让产能充分运转,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声明: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研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