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能源困境: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的险棋
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速跌至十年新低4.1%,经济数据惨淡的现实逼迫莫迪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外交策略。 这种经济困境的根源,一部分源于印度在美俄博弈中的左右逢源,以及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
印度的能源安全,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90%的石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就会导致印度GDP减少1.2%。 而印度石油部长哈迪普·辛格·普里在7月17日的行业活动上信誓旦旦地保证,即使俄罗斯石油被美国制裁,印度也能从其他渠道获得供应,这番豪言壮语却漏洞百出。
俄罗斯乌拉尔原油较布伦特原油每桶便宜15美元,这巨大的价差是印度长期依赖俄油的主要原因。 然而,印度炼油厂的设备大多是为俄油量身定制,更换供应商意味着高达20亿美元的巨额改造费用,这笔资金从何而来? 更重要的是,即使印度声称其原油进口国数量已从27个增加到40个,俄罗斯原油的占比却从30%上升至35%,这所谓的“多元化”策略收效甚微,根本无法填补俄罗斯可能留下的缺口。 更何况,俄罗斯已于2025年5月与中国签署新的石油协议,年供油量增加300万吨,这无疑是对印度潜在“背叛”的回应。
美国对印度的施压也日益加剧。 特朗普政府要求从2025年起,印度出口美国的商品必须有60%的零部件是“美国制造”,否则将加征50%的关税。 这直接粉碎了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梦想,因为印度本土的制造业能力远不足以达到这个标准,即使是汽车发动机等核心部件也依赖进口。 2024年,印度对美出口额暴跌18%,而中俄贸易额却突破2448亿美元,中印贸易额也逆势增长9.7%,这充分说明了印度在美中俄三方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印度外交部的“变脸”操作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7月15日,印度在上合组织会议上指责中国“扩张主义”,然而仅隔两天,便暗示有意重启中俄印三边机制。 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正反映了印度在经济困境下的无奈选择。 此前,印度拒绝加入“金砖扩容”,如今却发现自己被排除在新能源产业链之外。 2024年,印度自华进口额高达1184亿美元,从手机芯片到工业设备,70%的关键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即使是医疗设备,2023年也有43%来自中国进口。 印度政府一边嘴上喊着“印度制造”,一边却连呼吸机都要依赖中国进口。 最近批准的230亿美元外资禁令,禁止中企参与国防和能源领域,却同时又恳求中国放宽对印度企业的投资审查,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做法,连印度民众都感到困惑。
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在7月17日的公开声明中,警告印度、中国和巴西,如果不对俄罗斯施压促其停战,美国将采取加税惩罚措施。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则强硬回应,称印度只遵循市场规律,反对“双标”行为。 但印度智库此前已暗中计算,2024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仅下降了1%,但却花费的资金比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还多出12亿欧元。 而印度去年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具体金额,则始终没有公开。 印度防长辛格和外长苏杰生在6月份先后访华,进一步印证了印度正在积极寻找应对美国压力和能源危机的退路。 这其中,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多次倡议重启1988年提出的中俄印三边合作机制,中国外交部则回应称合作符合三国利益,而苏杰生在7月14日结束了五年来首次对中国的访问,双方甚至就“不攻击对方领土”等细节问题达成一致,NITI Aayog智库更直接建议放宽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查。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曾从俄罗斯购买1300万桶原油,再转售至欧洲赚取差价。 如今,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印度再次打出“战略自主”的牌,试图在美俄之间寻求平衡。 然而,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最终能否帮助印度摆脱能源困境和经济低迷,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印度的“三边算计”,最终或许会成为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