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王毅外长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展开了自后者上任以来的首次正式会晤,持续时间虽短,仅有一个小时,却在全球外交舞台上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场谈话的意义不仅限于中美关系出现了阶段性缓和的迹象,更是恰逢欧洲在另一路线上愈发远离中国,走得越来越急。
在这一时刻,欧洲议会却突然高调通过一项决议,以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谴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指责这一政策“毫无正当理由”,甚至认为它“具有胁迫意图”。如此情绪化的言辞,恰恰出现在中欧峰会即将举行的关键时刻,显得尤为突兀。事实上,中国在今年4月就已实施稀土出口管控政策,所有出口企业必须申请商务部的半年期出口许可证,这一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军民两用物资的常规管理,也是对外部日益加剧的压力作出的理性回应。
面对欧洲的批评,中国驻欧盟使团迅速作出回应,表明稀土出口问题从来就不是中欧之间的核心争议,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依旧可以得到保障,只要遵循出口管制的规定,完成必要的程序。为了促进合作,中国特意为欧洲企业设立了“快捷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然而,欧洲方面的态度却令人费解,一边享受着这一绿色通道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却在议会中高举道德大旗进行指责。这种表面强硬,实则不甘的反应,暴露了其背后复杂的焦虑心态。
欧洲在稀土领域的长期短板一度被忽视。如今,全球60%的稀土开采和90%的稀土永磁体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些稀土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设备、芯片制造,甚至现代军事系统,对任何一个工业强国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尽管欧洲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本地化开采和加工稀土的目标,这一计划看似雄心勃勃,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困难重重。
中国的回应一贯保持理性与克制。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以简洁有力的排比句回应欧方的质疑:“少指责,多沟通;少保护,多开放;少焦虑,多行动;凡事多商量,少去贴标签。”这些话不仅是对当前问题的回应,更像是对未来中欧关系的善意提醒。
王毅外长此前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战略对话。在这场谈话中,王毅外长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无法接受俄罗斯在乌克兰战败的局面,并担心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向东亚。王毅还否认中国对俄罗斯提供任何财政或军事支持,强调如果中国真有这种意图,冲突早已结束。此番直率的表述,让欧洲方面感到震惊,也揭示出欧方对中国战略判断存在明显误区。
本次王毅访问欧洲的本意是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深化,但欧方的态度却变得异常强硬,接连指责并施加压力,不仅在稀土问题上步步紧逼,还在化工、医疗、战略储备等领域推出“对华去风险”提案,试图削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冯德莱恩在多个场合公开批评中国存在“产能过剩”、“市场准入受限”等问题,然而,她又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过去五十年经济增长超过十倍,成功帮助八亿人脱贫,并成为清洁能源与高科技产业的领军者。她前后矛盾的言辞,恰恰反映了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欧盟内部的分歧也愈发明显。一方面,议会通过了高调谴责中国的决议,要求冯德莱恩在月底访华期间当面向中方施压;另一方面,欧洲却在经贸层面对稀土的依赖愈发加深。原定在合肥举行的中欧经贸对话已被中方取消,这一变动所释放出的信号,耐人寻味。
欧洲高估了自己的筹码,同时低估了中国的立场清晰度。单从数字看,中国对欧洲的稀土出口确实占有一定比重,但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早已不再是被动方。近年来,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频繁向中国采购高性能永磁体,全球对稀土的需求持续上升,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更为重要的是,中美关系正悄然发生微妙变化。7月8日,特朗普公开表示,中国在贸易协议中“非常公平”,并透露与中方保持良好的沟通。美国财长贝森特也确认,将在未来几周与中国的对口官员会晤,推动经贸议题的讨论。与此同时,在亚细安外长会议期间,王毅与鲁比奥的会谈进一步释放出中美关系缓和的信号。外界普遍认为,这次会晤为中美元首会谈铺平了道路,一旦成行,将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战略误判正逐渐显现。原本期望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借中国的力量与美国讨价还价,但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步回暖,欧洲在这一博弈中的筹码将大幅缩水。当前国际格局正在重塑之际,中俄关系稳定、中美关系缓和,而美欧则因关税问题持续摩擦。特朗普对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已采取了强硬措施,欧洲自然也难以幸免。
如果中欧关系继续僵化,欧洲不仅将错失来自中国的战略合作机会,还可能在全球产业链中被逐渐边缘化。原本通过合作共赢稳定经济秩序的机遇,眼下看起来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本应抓住中欧建交5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欧洲本可以通过加强合作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然而,欧洲却选择了一再对抗与施压的路径。尽管中国始终保持开放态度,但面对不断的挑衅与误判,必定不会一味退让。外交不是简单的博弈场,合作也非单方面的让步。中美会谈的顺利举行,意味着欧洲的算盘可能再次落空。眼下的局势,已为欧盟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在对华政策上走极端路线,欧洲必将陷入孤立困境。
局势已经清晰,棋局已然布下。未来欧洲的选择,将决定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命运,是走向合作,还是一味对抗,值得每一位欧洲决策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