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实施锑、镓、锗出口限制已超过半年,但大量关键矿产仍以“第三国转口”形式流入美国。7月9日,《路透社》独家披露,根据独家掌握的海关及航运数据,美国买家正在通过泰国、墨西哥等中转站规避禁令,而至少一家中国企业也深度参与其中。
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关键矿产供应链的隐秘重构,也凸显出中国在执行出口管控措施方面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出口禁令下美国进口激增,泰国、墨西哥异军突起
自中国于2024年12月3日宣布禁止向美国出口锑、镓和锗之后,美国自泰国和墨西哥的锑进口量急剧飙升。根据美国海关数据,自去年12月至今年4月,美国从这两个国家共计进口了3834吨氧化锑,接近过去三年总和。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泰国与墨西哥已跃升为中国锑出口的前三大目的地,而在禁令前的2023年,这两国甚至未进入前十。
然而,这两个国家并非锑资源大国。根据咨询公司RFC Ambrian数据,泰国和墨西哥各自仅拥有一家锑冶炼厂,其中墨西哥的冶炼厂直到今年4月才重新开工。两国几乎没有本地锑矿资源。
这表明,中国出口锑至这些国家后再转口美国的可能性极大,形成“隐蔽转运链条”。
跨国转口网络成型,中资公司牵头,美国买家接盘
泰国Unipet工业公司成为这一链条的关键节点。Unipet是中国锑生产商广西日星金属化工有限公司(Youngsun Chemicals)的泰国子公司。根据ImportYeti与Export Genius两大贸易数据平台审阅的36份提单,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Unipet从泰国向美国发运了至少3366吨锑产品——是其上一年同期出口量的27倍。
这些提单详细列出了货物内容、相关公司及运输港口,虽未显示原材料产地,但从贸易路径和公司背景看,转口可能性极高。
这些货物的接收方是得克萨斯州的Youngsun & Essen公司,该公司在中国禁令出台前,主要从永升化工直接进口锑产品。
目前,Unipet与日星金属化工均未回应媒体问询。《路透社》致电Unipet在提单中所列电话,接听者否认与该公司有关;同时,寄往其注册地址的书面问题亦未获得回复。
隐秘运输策略曝光,标签伪装、亚洲转运、分批规避
不仅锑存在疑似转口路径,美国在镓的采购中也采取了类似策略。
美国Gallant Metals公司创始人兼CEO Levi Parker告诉路透社,其每月从中国采购约200公斤镓。出于安全与法律考虑,他未透露交易各方身份,但描述了完整的绕道流程:
首先,中国买手从本地生产商购得镓原料;随后,通过亚洲其他国家的转运公司,将货物以“铁”“锌”或“艺术用品”等标签重新标注,最终绕道抵达美国。
Parker表示,这类规避成本高、风险大。他希望每月稳定进口500公斤镓,但因大批量货物更易引起监管关注,实际操作极其谨慎。而且,中国物流公司对该流程极为敏感,行事非常小心。
中国监管困局,出口禁令难阻海外高利诱惑
尽管中国已设立严格的出口许可制度,并在5月启动专项执法行动,但业内人士指出,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显著漏洞。
数字货运审查平台Publican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Ram Ben Tzion向路透社表示,从贸易数据的趋势来看,“转口”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模式一致、反复发生。“中国企业在规避监管方面非常有创造力。”他说。
中国商务部今年5月也首次公开承认,一些境外企业正“与国内违法者勾结”,绕开出口限制,并称打击此类行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但该部未回应关于自去年12月以来贸易流向变化的具体提问。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泰国商务部与墨西哥经济部亦未对相关质询作出回应。
转口贸易灰色地带仍难以定义
目前,美国法律并未禁止采购中国原产的锑、镓或锗。只要中资公司获得出口许可,向除美国以外国家供货是合法的。问题在于这些中转国是否将中国原料进一步出口至美国,形成事实上的“规避贸易”。
伟凯律师事务所驻香港合伙人James Hsiao指出,中国法律对海外交易也有适用效力,若中国卖方未尽到足够的“终端用户审查”义务,即便交易发生在境外,也可能被追责为“走私”。
他强调,违法企业可能被处以罚款、吊销出口许可,严重者更可能面临五年以上刑期。
禁令实施后,锑、镓与锗的国际价格迅速上涨,为走私与转口提供了巨大利润空间。
尽管中国对出口实施许可控制,并禁止对美出口,但实际出口总量仍在恢复中。根据中国海关数据,锑与锗的对外出口虽尚未恢复到禁令前水平,但与2023年同期相比已有明显回升。
Ben Tzion指出:“中国虽然出台了严密政策,但实际执行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关键矿产成新战场
在全球关键矿产资源越发成为地缘政治焦点的当下,中美围绕稀有金属展开的“看不见的战斗”日益激烈。表面上的禁令与许可制度,正在被跨国企业与中介机构层层穿透。
这不仅是一次全球供应链的重构,更是对国家政策执行力、跨境监管合作以及贸易合规性的挑战。
随着中美在半导体、电动车、军工技术等领域博弈加剧,镓、锗与锑的归属与流向,势必将成为未来外交、贸易甚至执法合作中的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