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期的强硬言辞在国际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她首先威胁称,如果中国不在稀土供应方面“配合”,欧盟将取消对中国的高层访问。稀土,作为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性资源,成为了她与中国交锋时手中的“制裁筹码”。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占有份额接近70%,并且在深加工技术领域占据着领先地位——从永磁材料到精炼分离,中国的技术优势在这一领域形成了强大的壁垒。
然而,冯德莱恩手中的“资源牌”似乎并未产生预期的威慑效应。仅过了几天,她便出现在了华盛顿。在面对美国政府的贸易施压时,她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在《通胀削减法》的补贴政策引发争议,欧洲新能源产业受到损害的问题上,冯德莱恩的回应显得尤为谨慎,缺乏了她此前面对中国时的强硬姿态。显然,在稀土这一关键领域,中国早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容易受制的弱者。
冯德莱恩所谓的“稀土威胁”恰恰暴露了欧洲的一个软肋。现代工业的基础——从新能源汽车的强劲电动机到激光制导武器的核心系统,再到风力发电机组中不可或缺的强磁组件,都深深依赖于稀土元素的高性能永磁材料。全球98%的稀土永磁材料均来自中国,而欧洲本土试图建立独立稀土供应链的努力,短期内几乎无法撼动这一行业格局。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美曾尝试打造绕过中国稀土供应的“联盟”,但这一计划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在应对中国稀土溯源管理机制的全面铺开时显得束手无策。所谓的脱钩战略,在“稀土依赖症”面前显得尤为苍白无力。
冯德莱恩的“示弱”出现在跨越大西洋后,这一转变也揭示了欧美之间的深层裂痕。美国实施的《通胀削减法》凭借巨额补贴和本土含量要求,正将投资和产业吸引至北美,威胁着欧洲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在这个关键时刻,冯德莱恩选择的不是与美国强硬对抗,而是在华盛顿的言辞中提到“公平竞争”和“共同价值观”等较为模糊的口号。这种策略性回避与她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对比,令人瞩目。表面上看,这种差异或许是地缘政治博弈策略的调整,但本质上却暴露了她所代表的欧盟在战略上的困境——缺乏真正的自主性。面对美国的经济打压,欧盟缺乏足够的底气;而在中国掌握的稀土等核心资源面前,又显得无能为力。
面对欧盟的稀土威胁,中国已经展现出了成熟的外交策略与清晰的产业应对路径。通过强化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并主导全球技术规范,中国将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特斯拉等欧美企业纷纷加大在华投资,进一步证明了冯德莱恩等人对华“胁迫”策略的失败。中国庞大的市场吸引力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使得政治威胁无法轻易撼动。冯德莱恩手中的“筹码”,本质上不过是一个空洞的伪命题。在关乎产业根基的稀土领域,欧美远未达到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在高新技术领域,同样无法绕开中国的大市场。
这场围绕资源的博弈或许没有明确的赢家,但缺乏战略筹码的威胁注定无力实施。时间终将站在那些掌握产业核心和规则制定权的一方,中国手中的“资源王牌”与市场吸引力,构筑了一道强大的护城河。而欧美之间所谓的“同盟阵线”,在各自利益的面前,注定难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