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基因”是核心烙印
6月18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提出“加快推出科创债ETF”。当天,华夏等10家公募基金公司,集体上报新产品,并于7月2日正式获批,而这也是国内市场首批科创债ETF产品。
据业内人士介绍,科创债的全称是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金融工具。用更通俗的话说,就好比是一张“借条”。如果把普通信用债比作企业通用的“粮草”,科创债则是定向输送至科技研发前线的“特种补给”。其特殊之处在于,要求发行主体必须是深耕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或者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截至6月20日,该指数的样本数量为792只,总市值10247亿元、容量大;久期3.88年;超70%的成分券评级为AAA,信用资质较好;成分券剩余期限涵盖0-30年,分布在1-3年、3-5年较多,占比分别为38%、34%。
前十大成分券
数据来源:以上数据来自上交所、中证指数公司,截至2025年6月20日。不构成投资建议。
作为指数型基金,科创债ETF的核心运作逻辑是聚焦特定科创债指数(如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的成分券及备选成份券,将上百只优质科创债汇聚成一池活水,打造 “科技创新信用”的标准化凭证。
从指数表现看,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自基日(2022.6.30-2025.6.20),年化收益4.64%(扣除管理费、托管费后,指数收益约为4.44%),高于期间其他主要信用债指数。
相较于普通信用债,科创债的“科创基因”是其核心烙印。作为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兴融资工具,科创债的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直接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环节。
截至2025年5月末,科创债存量规模已达2.45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40%,成为信用债市场扩容的重要引擎。
集体一天售罄
当“新质生产力”写入国家战略,叠加央行再贷款政策支持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配套运用,科创债已超越单纯的融资工具,成为金融体系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这些特点,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也使得首批科创债ETF的发行,仅仅用了一天时间。
7月7日,华夏等首批10只基金开始发行,原本有7只产品定档为当天结束发行,另有3只基金发行时间稍长,结果10只基金仅一天完成首发募集,合计募资近3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科创债之所以受到极大推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资产荒下的机构选择。科创债发行呈现出规模大、认购热情高、利率低、主体多元等特点。尤其是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使得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积极参与,推动了科创债市场的快速发展。
今年是当之无愧的债券ETF大年,截止7月15日,29只债券ETF总规模突破4000亿关口,加上7月17日上市的10只科创债ETF,总规模将近4300亿元。
业内专家预计,在政策红利下,科创债市场空间广阔,科创债ETF作为科技领域债券的唯一指数化工具,其长期配置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有望持续凸显。另一方面,目前,科创债发行主体多为国企、央企或优质民企,如科创板上市公司,且有地方政府或政策性担保增信,违约风险相对较低。
国金证券首席资产配置官尹睿哲团队预测,首批10只科创债ETF总规模上限或达 3000亿至5000亿元 。考虑到ETF持仓与指数的重合范围及监管要求,这一测算展现巨大市场潜力。
守望科创未来、脚踏债基实地
2006年中国信用债市场初启时,华夏基金的信用研究团队同期成立,是业内最早建立信用研究团队、同时也是业内最早建立评级系统的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