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现在用“餐桌”和“餐盘”来形容当今世界局势,正是因为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将丛林法则和地缘强弱的对抗上升到更直白的层面,直接与食物挂钩。这位人物正是布林肯,他曾说过一句话:“在国际体系中,你要么坐在餐桌上,要么就被放进盘子里。”布林肯虽然一直没有对欧洲和亚洲说出多少真话,但这一次,他倒是表现出了难得的直接。他直言,世界的地缘政治博弈就像一张大餐桌,桌上摆着几个大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有许多国家和武装力量。有些国家正在想着如何分食这场战争,甚至有些在桌上的国家正忙着研究如何不让别人分到更多。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或许就是从俄乌战争开始的。这个盘子里,主要是俄罗斯和欧洲,另外还有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如今的俄罗斯,显然在疲态尽显,普京也逐渐显露出年老带来的风险。随着年岁渐长,一个领导人的决策和风险把控能力往往会逐渐减弱。俄罗斯不仅在与乌克兰作战,更是背后承受着整个欧洲的资源支持。乌克兰的兵力几近消耗殆尽,而欧洲的财政也因不断的军事支援而承压。这个局面,本质上是美国精心设计的绞杀战术,它通过让俄罗斯和欧洲互相消耗,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的这一套路似乎真的奏效。尽管俄罗斯本应等到中东局势再起时再出手,但它却迫不及待地先发制人,错过了最佳时机,结果导致半盘皆输。这种策略,美国早在二战期间就曾使用过——等到其他国家几乎耗尽力气,最后它再坐收渔利。因此,如今的美国,依然坐在餐桌前,时不时添点柴火,把火烧得更旺。
然而,局势中还存在着一个变数。餐桌的东方,坐着一位眼神交汇的对手。美国不甘心让这一势力坐稳,开始策划新的盘子,企图将这位东方国家也纳入其中。于是,第二个盘子悄然诞生——巴以冲突。这一盘子突如其来,刚开始时,大家都认为以色列将占据上风,但哈马斯的反击却出乎意料地强烈,几乎给以色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时,美国不得不派遣航母驶入波斯湾。然而,问题在于,航母进入波斯湾容易,撤离却难度重重。胡塞武装的火箭弹已经锁定航母,而中东地区的其他势力也在蠢蠢欲动。美国初时有些骑虎难下,甚至曾多次劝以色列停止进攻。没想到,这场冲突中,最了解伊朗的其实是以色列。以色列不断提醒美国,伊朗不会插手,结果美国逐渐发现以色列的判断完全正确。直到抵抗的力量完全崩溃,伊朗依然保持沉默,完全没有动手。伊朗这一态度,最终让第二个盘子彻底失败。随着伊朗失去核能力,美国开始谋划第三个盘子。
第三个盘子,正是美国在亚洲精心设计的。特朗普只有短短三年多的时间来推动这一战略,之后就将错失最佳时机。因此,五角大楼已开始筹备“重返太平洋2025军演”,并且在几天前公开宣布了一项“重大变革”,即计划在2027年前组建一个庞大的无人机作战系统。这一切,都是为了备战第三个盘子——即第一岛链的战争计划。美军将这次军演称为“设计”,显然其目的已经不言而喻。
然而,大国之间的冲突可不像小国之间的摩擦,结果只有一个——一方要么彻底打败另一方,要么彻底改变未来几十年的世界格局。因此,这一系列的布局,充满了复杂的考量。
但这个盘子是否能够顺利地放上餐桌,还不完全取决于美国。东方也有属于自己的餐桌,而且它并非第一次经历这种大国博弈的苦难。现在,东方国家已经拥有了两万公里射程的导弹,形成了强有力的制衡。美国虽然已经在两条战线展开了行动,但西太平洋依然是美军难以突破的领域。因此,美国不断通过军演等手段挑起第三条战线,试图在这一地区施加压力,但现实已经证明,欧洲和乌克兰足以拖住俄罗斯,中东也因以色列的压力而动荡,唯有西太平洋,依然是美军难以触及的焦点。
美国的逻辑始终是“强者为王”,布林肯的那句话看似简单,但确实揭示了世界的残酷现实: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要么你坐在餐桌上,要么就被吃掉。所以,东大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自身强大,尤其是掌握足够强大的导弹系统,才能确保在这个国际大餐桌上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
地缘战争的本质,或许还有一个更深的含义——灭族战争。只有在保证自己不会像加沙一样被彻底消灭的前提下,才有资格讨论其他问题。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体,我始终相信,这场战争最终会迎来胜利,也会彻底打服美国,而不是像冬日里的一片雪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风中。因为我看到了加沙,看到了叙利亚,看到了乌克兰,那些战争中的难民,他们转身时再也没有看到任何富人或所谓的上流人士,他们只看见铁丝网,身后是无情的驱逐。唯有这条路,才是他们被困在这场悲剧中的唯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