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因“控制权拟变更”两度临时停牌的江苏长龄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龄液压”),其易主事项终于尘埃落定。
7月10日晚间,停牌五天的长龄液压发布控制权变更公告:收购方由成立于2018年的青岛造芯新势力“核芯互联”创始人胡康桥及其关联方,将斥资21.13亿元,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的创新方案,合计持有该公司41.99%表决权,从而取得控制权。
37岁的清华海归芯片专家、核芯互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康桥,将成为长龄液压的实控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获得了无锡国资的强力助推。无锡国资斥资8.47亿元,为胡康桥完成此次入主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
至此,青岛芯片新势力成功跨界入主无锡传统制造企业。
业绩四连降的长龄液压,二度“卖身”
成立于2006年的长龄液压于2021年3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其实控人夏继发、夏泽民父子所持股份在2024年3月解禁。
此次长龄液压的易主公告并不突然。今年1月13日盘前,这家液压元件制造商突然宣布停牌,公告称控股股东夏继发正在筹划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的重大事项。
然而仅仅一天后,长龄液压便宣告交易终止,理由是“就某些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这场闪电终止的易主尝试,折射出传统制造企业寻求转型的迫切心态。
作为工程机械液压核心部件供应商,长龄液压主营产品涵盖中央回转接头、张紧装置及回转减速器等关键组件,广泛应用于挖掘机、高空作业平台等设备,客户覆盖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
图片来源:长龄液压官网
关于长龄液压此次控制权转让,与其上市后持续承压的业绩表现密切相关。
在2018年至2020年,长龄液压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营收增幅最高达到71.6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增幅一度达到118.73%。
然而,在其登陆资本市场2021年,企业业绩便直转急下。
2021年至2024年,长龄液压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07亿元、8.96亿元、8.06亿元和8.83亿元,分别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2亿元、1.27亿元、1.02亿元和0.95亿元,净利润呈逐年下滑态势。
在此期间,长龄液压尝试拓展光伏回转减速器等新业务,但未能扭转局面。
今年一季度,长龄液压实现营业收入2.19亿元,同比下降2.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2.47万元,同比下降7.63%。
今年7月4日,长龄液压再次紧急停牌,重启控制权变更计划。这一次,夏继发父子最终选择了来自青岛的芯片行业的新锐力量。
青岛芯片独角兽浮出水面
此次入主长龄液压的胡康桥,是一位典型的清华系科技创业者。
资料显示,胡康桥生于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专业,后留学美国,在莱斯大学获得电气工程专业芯片设计方向硕士学位,系核芯互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及核芯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据官网信息,核芯互联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2月,总部位于青岛,在北京、上海、深圳设有研发中心,是一家专注于数模混合信号链芯片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核芯互联成功入围中国IC独角兽榜单。
与聚焦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企业不同,核芯互联选择攻坚高性能工业模拟芯片。其研发团队由业界精英组成,短短数年间已实现上千种型号芯片的量产,相关产品已在电力、轨交、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上千家企业中批量使用。
目前,核芯互联已完成四轮融资,累计融资超6亿元,中金资本、同创伟业、东方富海等头部机构均在投资方之列,足见市场对其在芯片设计领域未来前景的看好。
国资推手,巧设交易架构
再看本次交易,长龄液压控制权变更的交易设计颇为精妙。收购方采取了“协议转让+部分要约收购”的双重架构,以21.13亿元总价锁定41.99%表决权。
具体来看,胡康桥控制的核芯听涛与江阴国资背景的澄联双盈,以每股34.39元价格协议受让夏继发父子持有的29.99%股权,交易额14.86亿元,精准避开30%的全面要约收购红线。
在此基础上,胡康桥的一致行动人核芯破浪拟以每股36.24元发起12%股份的部分要约收购,原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已承诺申报相应股份以确保要约成功。
这宗交易的关键资金安排中,江阴国资扮演了核心角色。胡康桥及合伙人通过向国资平台新澄核芯转让核芯互联(青岛)部分股权,获得了本次收购所需的6亿元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承担此任务的新澄核芯由江阴市高新区国资办实际控制,且其成立时间点为2025年6月20日,精准卡位在长龄液压停牌前夕。除此之外,江阴国资还通过其控制的另一收购主体澄联双盈,直接出资2.47亿元收购了长龄液压5%股权。
两者合计,江阴国资在此次总价21.13亿元的交易中总投入高达8.47亿元,占比约四成。
随着交易完成,青岛芯片企业核芯互联创始人胡康桥通过入主长龄液压,成功实现了对上市平台的控制,不仅为其自身芯片资产的资本化开辟了通道,也为长龄液压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可能性。
这场跨越地域与行业的联姻,能否成功融合液压制造与芯片设计的技术优势,实现协同发展?将是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下一篇:大金融之后,谁来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