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欧盟与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博弈不断升级。近期,德国锂加工新兴企业AMG Lithium的CEO斯蒂芬·谢勒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以一种近乎激将的方式表示,如果欧盟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那么不如“申请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这一言论不仅反映了当前欧盟在关键矿产领域面临的困境,也揭示了其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中国竞争的焦虑与无奈。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锂作为“白色石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在锂资源的提炼和电池组件生产方面占据全球主导地位,提炼了全球60%的锂,并控制着全球60%的电池组件生产。这一优势地位使得欧盟在关键矿产领域对中国产生了较大的依赖。为了减少这种依赖,欧盟试图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本土化和多元化,但进展并不顺利。
斯蒂芬·谢勒的言论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他批评欧盟目前的政策和法律无效,认为欧盟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减少对中国的关键矿产依赖。谢勒指出,从钢材到整个电池,许多欧盟零部件制造商面临着来自中国厂商的激烈竞争。他强调,除非欧盟以切实可行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情况不会改变,并将会危及欧盟的气候目标。
谢勒的激将之言,表面上看似荒谬,实则反映了欧盟内部对于如何应对中国竞争的焦虑。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欧盟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来支持本地产业的发展。然而,这种言论也引发了外界对于欧盟内部团结和战略方向的质疑。
(一)政策与法律的不足
谢勒严厉批评了欧盟的《2024年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认为该法案未能与美国的举措相匹配。他指出,美国实行的是严格的本地化政策,认为至关重要的材料必须有一定比例在美国本土生产,而欧盟在这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激励或惩罚措施。这使得欧盟企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产业发展的滞后
尽管欧盟试图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本土化,但进展并不顺利。例如,法国在稀土方面的进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尽管在欧盟推动的CRMA法案中,法国拥有多个战略性项目,但其产能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这种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欧盟在关键矿产领域对中国依赖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三)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
全球锂产业已经与中国资本交织在一起,不可能轻易切割。西方国家试图将锂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努力,不仅面临着经济上的不可行性,还面临着时间上的滞后。彭博社曾指出,西方国家试图将锂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努力已经晚了10年。这种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使得欧盟在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一)加强政策支持
欧盟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法律,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例如,可以效仿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提供临时关税或税收优惠,同时以雇佣本地人为前提邀请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通过这些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本地产业发展的环境。
(二)推动产业创新
欧盟应加大对关键矿产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欧盟企业在关键矿产领域的竞争力。同时,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供应链的挑战。
(三)加强与中国合作
尽管欧盟试图减少对中国的关键矿产依赖,但完全“去中国化”并不现实。欧盟应认识到,与中国合作是确保关键矿产供应的重要途径。通过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斯蒂芬·谢勒的“激将”言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盟内部的焦虑和无奈,但也提醒了欧盟,面对全球产业竞争,需要采取更加务实和有效的策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创新和加强与中国合作,欧盟可以在关键矿产领域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