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IDC新天域互联了解,当地时间7月3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204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降低90%的立法提案,作为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节点。这一基于科学评估的激进目标虽彰显气候雄心,却因引入国际碳抵消等灵活机制,引发成员国分歧与环保组织质疑,凸显欧盟在政策落地中的现实挑战。
来源:Bloomberg
科学目标与政治妥协的双重设计
欧盟委员会强调,90%减排目标是履行《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1.5℃温控承诺的最低要求,其推进过程却充满妥协。为争取成员国支持,提案允许各国从2036年起通过联合国管理的国际碳抵消机制,完成至多3%的减排任务,且不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气候专员霍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坦言,此举是在"雄心目标"与"务实实施"间寻求平衡,而欧洲人民党议员彼得·里斯(Peter Liese)指出,缺乏灵活机制将导致议会与理事会无法形成多数支持。
成员国分歧与产业利益角力
在27国层面,法国总统马克龙等主张将脱碳与产业竞争力挂钩;捷克总理菲亚拉(Fiala)则直言目标"不现实",匈牙利、意大利等工业国担忧重工业减排成本削弱国际竞争力。由于欧盟立法需成员国一致同意,仅需少数国家联合即可否决提案。
欧洲议会内部同样分裂:最大党团欧洲人民党(EPP)在气候激进派与工业保护派间摇摆,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作为中右翼代表,正面临社会党与自由党团的压力,后者警告若偏离绿色议程将撤回支持。
国际机制争议与环保组织批评
尽管欧盟强调新碳抵消机制与《京都议定书》时代不同,要求信用提供国气候目标符合《巴黎协定》,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欧盟办公室指出,此举相当于在提案核心"开漏洞",可能削弱本土去化石燃料的动力。战略视角专家尼尔·马卡罗夫(Neil Makaroff)表示,3%的比例"不可忽视",相关资金若流向海外项目,将减少欧洲本土转型投资。而欧盟委员会则强调,这是推动目标落地的必要政治妥协,旨在避免重蹈2019年气候法案因分歧流产的覆辙。
紧迫时间表下的全球责任考验
欧盟计划在9月前提交更新后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并在今年的巴西COP30气候大会上展现领导力。根据草案,2035年目标将通过2030-2040年减排曲线推导,预计减排幅度约72.5%,但需成员国一致同意。当前美国因政策摇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全球减排框架陷入信任危机,欧盟若无法弥合内部分歧,其"气候领袖"形象将面临实质损害。
随着极端气候在2025年频发,欧盟此次立法不仅关乎自身能源转型,更被视为多边气候治理的关键测试。在科学必要性与政治可行性的夹缝中,这场围绕2040目标的博弈,注定影响全球温控目标的实现路径。